龙胜镇西北倚闻名的开平市大沙河水库风景游览区,大沙河水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全境。东临国营镇海林场,林场中部为广东潜龙湾森林公园。
概况
沿革
地理位置
龙胜镇东邻苍城镇,南接马冈镇,西与大沙镇一水相隔,北与新兴县接壤。全镇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103条自然村,人口3.5万人。地属丘陵,其中水田面积2.3万亩,旱地面积0.5万亩;林业用地9.3万亩,其中有林面积8.6万亩。
行政区划
龙胜镇下辖龙胜、石桥2个居委会;白村、齐洞、联塘、黄村、棠安、和兴、棠红、官渡、大雄、梧村、
桥新、现龙、桥联、胜桥、那泔、西杰16个村委会。
自然环境
龙胜镇西北倚闻名的开平市大沙河水库风景游览区,大沙河水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全境。东临国营镇海林场,林场中部为广东潜龙湾森林公园。境内是低山、中丘陵地形区,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23℃,年降雨量2000毫米。
产业结构
龙胜镇原以水稻为主,兼种水果、番薯、花生、木薯等,是开平的重要产粮区之一。80年代曾以种植柑、桔、橙等水果远负盛名。90年代初镇委、镇政府提出了"再展水果雄风,重建水果之乡"的口号,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再掀起水果种植高潮。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龙胜镇委、镇府与全镇人民一起把握好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勇于开拓,共
同奋斗,使龙胜镇摆脱了传统农业的束缚,开创了工农业并驾齐驱的崭新局面。总产量8143吨,形成大规模商品基地。另外,种养业迅猛发展,建立起养猪、养鸡、花卉等种养基地18个,已逐趋规模化、专业化。年饲养量420万只;养猪专业户70户,年饲养40000头;花卉基地5个,种植面积3740亩。 “一村一品”的农业结构初具规模。
经济发展
以工业兴镇为宗旨,致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和发展本地个体私营企业,积极开创以外资企业为龙头,个体私营企业为后盾的工业
架构。个体私营企业670多家。并初步形成了以拉链、织造、化纤、橡胶、五金、电子、制衣、调味品生产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2003年被评为“江门市橡胶五金专业镇”。
发展思路
1999年,开平市委、市政府要重点开发在龙胜境内的孔雀湖旅游区,以及要把稔广公路龙胜路段扩建成为一级公路。龙胜镇委、镇政府为迎合这一契机,计划在九九年投入1500万元,继续完善龙胜的投资环境。要在个体私营企业较集中的石桥地区增建一座橡胶、五金产品批发市场;在连片10000亩规模的“名优水果走廊”中段开发一个集旅游、观光、品赏、种植于一体的“亚热带优质水果种植示范中心”,龙胜人民决心要创造最优美的投资环境和最优惠的投资条件来热诚恭候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办厂。
圩镇建设
龙胜的圩镇环境优美,基建设施日臻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监督、环保等机构健全,各项公共设施配套完善。1997年被评为江门市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达标镇,1999年被评为广东省卫生工作先进镇。稔广线一级水泥公路贯穿全镇27公里,交通便利,东接三埠港,北接三茂铁路新兴段。镇通村委会的水泥道路网已全部完成,实现村村通车,畅通无阻。电讯事业迅猛发展,全镇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的信频差转网覆盖全镇,有线电视实现了光纤网路传输。镇内能源供应充裕,水、电配套设施完善,可满足大型工业项目开发的需要。为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镇委、镇府大力加强圩镇建设,开发了河南工业区、龙盘工业开发区、金牛山工业开发区等多个工业园区,务求以优越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质量来吸引外商前来投资置业。
科教文体卫
龙胜镇有中学2所,小学16所,另有学前班、幼稚园等,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7年被广东省评为"普九"教育先进镇。群众文化生活有篮球、舞狮、锣鼓八音、琴棋书画、戏曲弹唱等。医疗保健设施有医院1家,计生服务所1家,卫生站20间。
发展历史
龙胜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清代属长静都,1952年前属第一区,1952年8月起属第十一区,1958年并入苍城公社,1960年归马冈公社,1961年设龙胜公社,1983年改称龙胜区,1987年撤区改镇。
龙胜圩
古称隆胜墟,建于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定名取兴隆之意。清代属长静都,民国时期为第一区管辖。民国6年(1917年),被土匪洗劫,全墟被毁。民国19年(1930年),重建。该墟地处丘陵与河谷之间,水路可通苍城、鹤洲,清朝已是苍城到鹤洲道路西干线之一的经过之处,民国25年(1936年)开筑从苍城到石桥的公路。隆胜墟重建后,呈"口"字形,周围多是砖木之处,民国25年(1936年)开筑从苍城到石桥的公路。店铺多经营油糖杂货、土产洋杂、酒米饼食、咸杂等,集市贸易以农副产品为主。该墟墟期为逢二、七日。抗日战争时期,隆胜成为新兴至苍城肩挑货运线上的一个运点,市场曾兴旺一时,墟内还增设饭店、客栈以招待客商。到1949年10月,该墟店已发展到40多间,墟区面积为1.15万平方米。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隆胜"改为"龙胜",1961年设龙胜公社,龙胜墟是公社管委会和区(镇)人民政府所在地。50年代中期开通石桥至黄村公路,先后建设起中心小学,初级中学(称公社中学,前身是农业中学)、餐厅、政府饭堂、人民会堂、卫生院等。1979年以后,建设更快,先后建成了工商所、交管站、水利会、邮电所等办公大楼和龙胜中学教学大楼,干部医生教师住宅大楼,又建成了幼儿园,还有农民进墟建设了一批两层的住宅楼和商店;墟南河边兴建一条长堤和安装350米长的地下排水渠,墟旁建有100米长的排水渠;兴建了自来水厂,建有变电站;1986年,将一些旧住宅改建成三层以上楼房,逐步将墟北部和东北部建设为居民住宅区,划出"工业区",改造农贸市场和兴建个体商业街,改建、扩建或新建公厕、文体场所、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1989-1992年,又先后兴建了卫生院大楼、教师住宅大楼、中心小学楼、龙胜新桥,整治了龙胜圩下水道,拉设了有线广播电视,投资30万元完成了新墟区首期工程设施。1992年止,墟区面积为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16万平方米,有楼房608幢。
石桥墟
西北距龙胜圩7公里,开平水在墟南经过,三埠至新兴县公路从墟边经过,墟期为逢五、十日。该墟始建于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以后,店铺逐步增加,至民国时期发展到有住商70户(121人)、摊贩7户(10人),从而形成呈长条状的4条主要街道,店铺全为砖瓦木结构。民国时期,该墟比较兴旺,是附近四乡的一个小墟集。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仍保持较好的墟市活动。1961年以后,因建立了龙胜公社,商业中心转移到龙胜圩,该墟逐渐衰落。1978年以后,市场开始复苏,新建部分钢筋水泥结构楼房。1983年恢复墟期,市场恢复兴旺,圩镇建设有了新的发展:除修建或装饰原有粮站、食品站、信用社、小五金店、小百货店、杂货店、茶楼、饮食店、小学等设施外,1985年由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兴建了华祖中学和由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加上上级拔款新建了卫生所,农民进墟经商又兴建了全是水泥钢筋结构的二三层楼房的"农民街"。1992年止,全墟店铺楼房共479幢,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全墟面积为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0人。
人和墟
又叫"仁和墟"、"白村墟",东南距龙胜墟10公里,取地利人和之意,故名人和墟。始建于民国14年(1925年),初建有店铺20余间,民国34年(1945年)毁于大火,1961年重建本墟。墟呈"口"字形,有百货店、食品店、卫生院、食用社等设施。逢公历四、七、十为墟期,为开平与新兴、鹤山等县交界地区农副产品集散地。1980年以来,新建店铺20余间。三埠至新兴公路从墟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