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国,又名潞子国,子爵,早先为姜姓,后为赤狄族人方国。据古代史籍记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炎帝的后裔“参卢”受封于今山西潞城市一带,建立了潞国,他的子孙遂以“路”为氏。潞国附近还有黎国,微子国曾经迁徙到过这里。
历史沿革
潞国,又名潞子国,子爵,早先为姜姓,后为赤狄族人方国。据古代史籍记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炎帝的后裔“参卢”受封于今山西潞城市一带,建立了潞国,他的子孙遂以“路”为氏。潞国附近还有黎国,微子国曾经迁徙到过这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附近长治市百谷山神农庙、长子县神农泉、熨斗台炎帝庙、高平市炎帝陵等众多炎帝文化遗迹的历史渊源。 到商代武丁以后,商王朝与西北部的鬼方、土方、昌方等邦国的战争时有发生,这些邦国都分布在山西的南部,其中,媿姓的鬼方的一支叫西落鬼戎,就活动在今潞城市一带,遭到过季历的征伐。《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后汉书·西羌传》也印证了这一史实:“及子委历,遂伐西落鬼戎。”陈梦家等先秦史学专家认为“落”即“潞”,并指出:“武丁卜辞中所见的多方与诸国,尤其是与商王国敌对的方国,多在晋南,即汉代的河东郡,一部分在上党郡。”“这些部族有些一直保持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即殷以后,称为‘北戎’、‘北蛮’、‘赤狄’的;有些则混和了不同程度的中原文化,或其社会已进步到了高一级的形式。如隗姓的隗、潞—鬼方、狄。”
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集居,播下了文明礼仪的火种。商殷时代就有“微子国”、“潞子国”之称,战国时期,潞子国故地称为“潞”或“露”,为韩国上党郡十七邑之一。秦置潞县,属上党郡,西汉初,在潞子故都城置潞县,属上党郡。西晋时期,潞县一度为上党郡治所。北魏时代为刈陵县地,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改潞县为刈陵县,县治在今黎城县古县村,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69年),又从刈陵县划出南部区域置潞城县,县治设在今潞城市区。“潞城”县名始此。唐末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权臣朱温为避其父朱诚名讳,改潞城县为“潞子县”,同时还有翼城县改“浍川县”,晋城县改“丹川县”,黎城县改“黎亭县”等等。五代唐时才都恢复了原名,潞子县也复名为潞城县。
春秋时期
随着人们对狄人的认识,把狄人分称为赤狄、白狄、长狄等部族。其中,赤狄又以其所处的地名,分为潞氏、甲氏、留吁、铎辰、蔷咎如等族群。据考证,赤狄人最鲜明的特色是崇尚红色,身着红衣,故名赤狄,这显然是受到华夏文化的影响,华亦赤也。从晋献公到晋景公在位的近百年间,赤狄与晋国的冲突、交往从未间断。晋成公为了和赤狄中最强大的潞子国(即潞氏)表示睦邻诚意,曾把自己的女儿——伯姬嫁给其国君潞子婴,通过和亲换得暂时安宁。 公元前594年,潞子国权臣酆舒逼迫国君绝晋之好,并诬伯姬以罪,杀害了她,又装作不小心打伤潞子婴的眼睛,潞君力不能制,只好求救于晋国。晋景公听说自己的亲姐姐被杀,怒不可遏,便欲立即发兵讨伐潞子国,众大夫一齐劝谏道:“不行,酆舒有三大优势,不如等他退位以后再作打算。”这时,只有大夫伯宗支持景公出兵,他从晋国长远利益考虑阐明道理,罗列了狄人酆舒的五大罪状作为征伐理由:不祭祀祖先,一也;嗜酒群饮,二也;强占黎侯国土,三也;杀我伯姬,四也;伤潞君的眼睛,五也。 这年六月,晋景公派大将荀林父兴师问罪,在曲梁(今潞城市石梁村)大败潞军,随之杀酆舒,灭潞国。第二年,晋又派大将士会伐灭甲氏、留吁、铎辰。公元前588年,最后击溃赤狄余部,才彻底清除了赤狄侵扰,将上党地区统归晋国疆域。潞城市的古城村还有春秋潞子国都城遗址,续村有潞子婴墓,石梁村有曲梁之战古战场,潞祠山有潞子婴祠等潞氏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