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斗科(Fagaceae)又名山毛榉科,是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壳斗目(Fagales)的1科。壳斗科依不同观点,共6~11属,约900种,广泛分布于南、北两半球,主要分布于欧洲(包括地中海周围)、亚洲东半部、北美至中美洲(含南美北部)。常绿或落叶乔木,稀灌木。
种属分布
壳斗科植物广泛分布于南、北两半球,主要分布于欧洲(包括地中海周围)、亚洲东半部、北美至中美洲(含南美北部),而北极区、大洋中的岛屿、沙漠、南美洲与撒哈拉沙漠南方的非洲并没有它的踪迹。
壳斗科依不同观点,共6~11属,约900种,主要产于亚洲南部及东南部,中国有栗属(Castanea)、锥属(Castanopsis)、水青冈属(Fagus)、柯属(Lithocarpus)、栎属(Querc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三棱栎属(Trigonobalanus)等7属,约300种。除新疆有引种外,自然分布于南北各省区,主要产于西南及南部。自沿海低丘陵至海拔约3800米高山均有生长,常为山地常绿阔叶或针叶阔叶混交林的主要上层树种,又是山地水源林的重要成分,也是秦岭南坡以南各地的主要用材树种。
植物简介
本科植物常有桑寄生科植物寄生于其枝干上,计有:Helixanthera parasitica Lour., Loranthus delavayi v. Tiegh, Scurrula parasitica L., Taxillus levinei (Merr. ) H. S. Kiu, T. limprichtii (Gruning) H. S. Kiu, T. sutchuenensis (Lect. ) Danser 及 Viscum ovalifolium DC.
经济价值
壳斗科植物的各部大多含鞣质,以树皮和壳斗的含量较高,鞣质分解产物通常为鞣花酸、没食子酸、儿茶酸和去氢双没食子酸(dehydrodigallic acid)。有栓皮的种类含有一种脂类化合物,称栓皮蜡,栓皮蜡的主要成分为无羁萜(ffiedelin),有些种类尚含桦木酸(betulic acid)和桦木醇(betulin)。叶和木材含黄酮类化合物,其提取物经水解得到栎酮(quercetin)、杨梅酮(myricetin)等化合物。有些种类尚含栎素(quercitrin)、柚皮苷(naringenin)等。水青冈属和栎属等的种仁含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的脂肪油。广布于长江以南各地的多穗柯的嫩叶含一种查耳酮类化合物,称为三叶苷(trilobatin),它是一种甜味物质,呈淡黄色结晶。
下级分类
栗属 Castanea Mill.
锥属 Castanopsis (D. Don) Spach
青冈属 Cyclobalanopsis Oerst.
水青冈属 Fagus L.
柯属 Lithocarpus Bl.
栎属 Quercus L.
亲缘关系
近代学者大多将桦木科、榛科与壳斗科共组成壳斗目,少数则将榛科合并于桦木科内。这3个科的亲缘关系,在“葇荑花序群”(Amentiferae)中十分密切。A·恩格勒认为风媒花,花单性,花被1轮,雄花序下垂且花序整个脱落的这群葇荑花序类植物在系统演化上是较原始的一群双子叶植物。但近代学者从各方面论证,认为这群植物,包括壳斗科在内,是比具两性花,雄蕊多数,心皮多数而离生,螺旋状排列于延长或略压缩的托柱上的木兰目等远为进化的一群特化植物。
进化地位
依恩格勒系统,壳斗科无花瓣,单性花,风媒等为原始被子植物,今支持此说者少,因为无花瓣是适应风媒传粉的结果。
克朗奎斯特系统认为壳斗科非原始科,而是已进化的科,将壳斗科放入壳斗目,归在金缕梅亚纲内,比木兰亚纲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