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上有一句俗语:一山不能藏二虎,同样地在一个工程内不可以有两个主建筑师。在美国达拉斯的Meyerson symphony hall是由贝聿铭设计的,但大业主为了避免发生像纽约林肯中心的失败例子(这音乐厅因音效其差的关系,而被迫把整个大楼拆毁重建) 。所以,在设计初期便同时招聘了音效建筑师Russell Johnson来参与设计,他是出身耶鲁大学建筑系的,之后再在音效设计方面处进修。今次他同样是直接由大业主Meyerson招聘的,地位与贝聿铭同级,两人都需要直接向大业主交代设计成果,这亦代表大业主不单只要求一座视觉上美丽的建筑物,还要一座音效上出色的音乐厅。
Russell Johnson把演奏厅成又长又窄的长方盒,座位成典型的马蹄型。为了做到出色的隔音效果,便用了双层的混凝土作为屋顶的结构,这样便可以防止飞机的噪音影响表演的效果。然后音乐厅的前厅则包围了整个演奏厅,这样便可以进一步提升隔音的效果。
不过,贝聿铭又怎会满足于一个四方盒的设计,他经常被人批评只会用三角形设计,今次他便会运用更多种不同的几何图案来设计,而且这个地盘亦未必适合用三角形,因此今次便用了圆形。另外,因为整个演奏厅和后台都设计成长方形,如果把两部份垂直并起来便有如T字型,十分奇怪。因此贝聿铭刻意把演奏厅斜放在地盘之上,与后台成一个斜角,庆幸这只是演奏厅,不会有演员转台、走位等工作,否则这样斜放的安排必定为演员、工作人员带来无限的不便。
贝聿铭特别地没有只用一个圆形来设计,而是用了两个圆形,大厅低层是一个大圆形、高处是一个小圆形,所以外立面上便形成一个好像圆椎体的形状。在这项目不适合引用贝聿铭常用的中庭处理手法,但同样保留了阳光的元素,让圆椎体的部分全是玻璃,令阳光充满了整个前厅的空间,更特别地由于前厅成一个双层的圆形,所以当你不停地步进演奏厅时,人的视点亦同样不断地改变,再加上阳光在每天之内的变化,室内的空间亦随之然地变化。
不过,问题就出现在演奏厅的室内设计之上,贝聿铭希望在舞台前安放两枝大柱,用作加强视角上的效果,但Russell Johnson则认为这两枝柱会制造不必要的回音反回舞台,因而反对,但最后贝聿铭胜。
另外,贝聿铭希望舞台上用地毯,让人多一份温暖的感觉,但由于地毯会吸走部分乐声,所以Russell Johnson反对,这一次贝聿铭败。
之后,Russell Johnson希望高座坐位的底部只是混凝土,天花完全没有装饰,尽量保留回音的效果,但是贝聿铭反对,最后便在混凝土上加了一层薄薄的膜来装饰,但又不会破坏室内的音质,这一次贝聿铭胜。
最大的一争论点,就是天花上的反音板,这块反音板是帮助声波传至演奏厅的后端,所以相当重要,但是Russell Johnson的设计就有如一条从天花垂出来的舌头一样,贝聿铭更形容Russell Johnson为只有耳朵没有眼睛,二人的纷争不断升温。
无奈地由于Russell Johnson和贝聿铭的地位是相同的,二人的争论不绝,本地的传媒更形容为哈佛(贝聿铭)与耶鲁(Russell Johnson)之争,二人的争吵更经常要大业主来平息,差一点两人更几乎同时被大业主开除。大业主Meyerson更坦言: I banged their heads together until I heard a sound I like dō (我把二人的头都压下来,直至我听到满意的答案)。
最后,这块反音板修改为可移动的用木和钢做的反音板,事情才平息。
更大的问题是,贝聿铭希望在前厅和外墙用更高一级的石材——石灰石(Limestone),原来的设计只是用砖的,但是贝聿铭暗地里把相关的图纸画成石灰石一样,并不断地游说业主接受,因为在阳光下limestone更能带出温暖的感觉。原本业主已下定决心对贝聿铭说“不”,但当他看见透视图和模型之后,便欣然被贝聿铭打动并签下支票。
不过最大的问题,在1980年代出现了石油危机,令美国的物价大幅地提升,而这项目当时受到影响,而且贝聿铭不断地提升对材料的要求,工程估价由原来的4900万美元,大幅增至8100万美元。
如果增幅不是这么多的话,Meyerson都愿意一人负担这些额外的开支,但是超支实在太大,所以需要另寻办法。在一般情况下,建筑师都会因应预算的要求而修改设计,所谓“看钱吃饭”。不过,贝聿铭选择的是帮助业主找寻新的投资者,逐一拜访城中的富豪,逐一找到足够的资金来兴建这音乐厅。
最后工程顺利完成,在开幕夜,传媒继续追问关于Russell Johnson和贝聿铭二人纷争的问题,但贝聿铭回答说:为何你们只追问我们在项目中20%分歧的地方,为何不追问我们有80%相同的地方呢?
这一个大体的答案,令业主和一众设计人员都愉快地过了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