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预判某个区域的人流量、车流量,智能城市可以做到。预测城市中未来 48 小时内各个站点的空气质量变化,智能城市也能做到。完善城市信用体系,包括居民信用、企业信用,智能城市还能做到。
十年前,智能城市还仅是一个在实验室中的概念。十年后,智能城市建设已如火如荼。以至于「智能城市」像个框,什么都能往里装。因此有人持怀疑态度,认为其过于乐观地期望依托现有技术解决以往未能解决的城市问题。
但也有人坚信其将带来的改变。在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数据科学家、京东城市计算事业部总经理郑宇看来,大家对这件事情的理解目前可能不一样,但是没关系。从小的事情做起,到后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能理解智能城市的价值,整个产业化、产业变革都会依赖于智能城市带来的新能力。
政府已经先行一步。相关数据显示,自 2012 年住建部正式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以来,全国已有 95% 的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 76% 的地级城市, 有超过 500 座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不仅政府重视,互联网巨头也在不断助攻。京东数字科技在 2018 年 JDD 大会上推出了基于城市计算平台打造的「城市操作系统」,除此以外,华为的智慧城市神经系统、阿里巴巴的 ET 城市大脑、百度的 AI CITY、腾讯的数字城市、平安科技的智慧城市云、科大讯飞的讯飞超脑、浪潮的城市智慧大脑等也已轮番占领媒体头条。
有人认为,AI 技术在经历前几年的资本狂热后,需要回答某些更为残酷的问题,而智能城市的提出,提供了改变 AI 落地疲软的新路径。不仅如此,现在城市中的确有许多问题需要 AI 和大数据才能真正解决,比如交通规划和环境治理。
在京东数字科技看来,过去的技术使得现在城市有大量数据积累,并且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的海量数据。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海量数据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因此许多城市决策则难以优化。
京东城市做城市计算的理念,则是将城市中无处不在的感知系统与先进的数据管理方法、多元的时空大数据分析模型相结合,基于从数据中挖掘的知识,去洞察城市过去、掌控城市现状,并预测和优化城市未来。
业内观察人士认为,2018 年是智能城市爆发元年,而随着各家战略逐步完善,2019 年将是智能城市发展较为关键的一年,巨头们将在该领域将进入角逐阶段。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百花齐放」
数据是智能城市建设的基础。如郑宇所说:「有的领域可能基本的信息化还未完成。比如说有的污水处理场,还是在拿手、纸记录数据。单从技术上而言,这些领域也是能智能化的,但是数据不准。所以这些领域在智能的改造过程中会反馈稍慢。」
在数据方面,阿里积累深厚。不仅有支付、物流等数据,还有一些城市交通数据、城市运营数据。而阿里选择的智能城市方案是:阿里云 ET 城市大脑。据其官网介绍,ET 城市大脑能利用实时全量的城市数据资源全局优化城市公共资源,即时修正城市运行缺陷,实现城市治理模式、服务模式和产业发展的三重突破。目前主要用于智能交通管理方面,在杭州主城区、杭州萧山区、苏州、上海以及衢州等地已取得相关成绩。
不同于阿里的路径,腾讯一如既往发挥了在 C 端市场积累的经验,继续发挥「连接」优势。根据「腾讯?互联网+」官方网站,目前腾讯的解决方案已有医疗、人设、医疗、交通四个方面。百度则以「All in AI」为指导,聚焦重点行业进行单点突破,以自动驾驶、对话式 AI 为重点推动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出行、智能家居等行业。相关资料显示,百度已经与保定、芜湖、青岛、阳泉、重庆的两江新区、北京市海淀区、北京亦庄开发区、上海汽车城、雄安新区等数十个城市地区共同打造了一批示点项目。
除了 BAT 以外,在智能城市上发力较狠的还有两位玩家:华为和平安。平安对自身的定位是智慧城市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提出了「1+N」平台体系。「1」指的是一个「智慧信息」云平台,「N」包括智慧交管、智慧安防、智慧教育等十大版块。华为则专注成为连接基础设施提供商,同时提出打造城市神经系统。
但无论上述公司选择哪种策略,都逃不过一位业内人士的总结:「 目前市场上面一共有三波力量在做智慧城市。第一波力量:传统老牌的那些公司。这些公司的核心是卖硬件,做集成。第二波力量:做云的公司,其都有一个智能城市的解决方案,核心是卖云。第三波力量:新出现的某些人工智能公司,它只能做其中的一两个应用,比如说在摄像头上面做识别,通过卖应用的方式做智能城市。」
京东数字科技选择的路径则是完全打破以上三种形式,做城市操作系统,郑宇说:「在这个城市操作系统上面,可以开发很多应用,包括交通、规划、环保、能源、城市信用、公共安全、电子政务等领域的智能城市解决方案,并且能够通过联合建模等技术,连接政府、企业、市民,这是一个带连接功能的操作系统,各方都可以在这个操作系统上面做应用,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智能城市发展生态。」
在 2018 年 JDD 大会上,京东智能城市研究院成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担任京东智能城市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吴澄、陈纯、李伯虎、吴志强和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原院长庄越挺,担任京东智能城市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这样看来,京东数字科技对智能城市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可小觑。
「制胜点」
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出来的郑宇知道研究院里有一个特别忌讳的事:「搞技术研究的人可能跟事业部的产品线完全是割裂的。研究院拿不到数据,技术产品线也可能不太想要研究的东西。而这两者真正产生影响一定要深度融合。研究院要研究出产品线所需要的技术,而产品线也给研究院提供数据的支撑。」
所以,在京东数科内部,有的部门研究主管同时也兼任某一产品线总监。在这种研究与事业线融合思路的指导下,京东数科的智能城市建设已大踏步前进。拿空气质量检测这一项目来说,京东数科这个服务已经覆盖了中国 300 多个城市,持续为政府提供技术支持。除此以外,在人流预测、智能交通上,京东数科的合作城市数量也遥遥领先。
到底是哪些能力使得京东数科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也许在底层思维上就已显出差异。郑宇说:「我们做智能城市,要建一个完整时空的大数据平台,把这三波力量(上文所说传统做智能城市的三种力量)带来的数据全部拢到一起去,和他们成为朋友。这些力量继续你做他们在做的事情卖你的设备,他们你做不了的、更底层的事情我来帮他们你做,同时他们你还可以在我的平台上面做开发、做运用、做落地。实际上,这三波力量实际上都是采取交易的方式来做智能城市,把东西卖出去给你,这笔交易结束了。但我们实际上是一个运营的逻辑。」京东数科做智能城市,并不是一锤子买卖。
除此以外,郑宇还总结了京东数科参与智能城市建设所具备的「充分条件」。他认为首先是京东数科十二年的技术沉淀,满足了智能城市发展需要的很多技术,包括对时空数据的分析、挖掘和管理的技术、,跨域学习的技术、,数字网关的技术等等;第二,京东有对许多行业 Know-How 能力,。比如像环境、交通等行业。,在触达行业时光有大数据是不行的,还需要真正弄懂各个行业的业务逻辑;第三,京东数科有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智慧城市领域目前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能及时补充人才,保证好的想法、理念得到落地。除此以外,京东自身还有许多的数据积累,能弥补政府智能数据的不足。
但有优势并不代表支持零和博弈,京东数科更喜欢合作共赢。不仅希望合作伙伴能获益,同行业也能共同发展。郑宇说,在雄安一些智能城市的建设中,不仅有京东参与还有阿里、百度。以前大家可能觉得巨头之间是绝对不会合作的。其实不是,在这件事上,大家都是可以合作的。
的确,智能城市建设乃至整个人工智能行业发展不仅仅需要早期政策带来的红利,还需要长期的技术研发储备以及良好的业务落地能力,而这些条件都依赖全行业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