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里,人工智能是生活“标配”。如今,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因为“AI+”的无穷想象,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内国际城市竞争的新焦点。
成都正在“抢跑”新机遇。日前,成都连续推出人工智能“一案一策”――产业推进方案给出“时间表”,到2022年,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12条专项政策划出“路线图”,加快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基础、不断提升人工智能产业能级、全面营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成都人工智能正在“换道超车”,努力从“抢跑”到“领跑”。
“人工智能+”的杠杆作用
带来10倍关联产业
日前,成都印发《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但这不是成都第一次提“人工智能”。
成都正在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谋划“5+5+1”细分领域,其中之一,就是全面构建“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开放型产业体系。
“人工智能+”也是这一次《方案》的深意之处。《方案》提出,到2020年,以行业融合应用引领的人工智能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加速涌现,形成50个以上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到2022年,建成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示范区,打造最具行业融合特色的“中国智谷”、国际知名的工业智联网典范城市、世界一流智能无人机和车联网基地,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的意义,就体现在关联产业上。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并向日益丰富的应用场景渗透。相比人工智能产业本身规模,关联产业规模有10倍之大。
“一案一策”的背后,是成都的“抢跑”机遇――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技术和产业优势。
成都已经基础扎实。在成都双流机场,商汤科技的人脸识别系统方便快捷;在通威太阳能公司的生产车间,送货机器人在车间来回穿梭,向生产线运送材料,自动机器臂在快速抓取着电池片;在小区里,成都考拉悠然设计的物业门禁安防一体化平台则实现了人脸门禁、异常行为分析等功能……
以成都商汤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去年12月4日,公司在天府新区新经济产业园举行公司落成揭牌仪式。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称,将在不久的将来与成都一起筑就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共同打造中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城市样本。
成都商汤已涵盖智慧城市、智能硬件、交通、地产、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范围辐射四川、云南、陕西、贵州等多个省市自治区。下一步,公司还计划进一步探索与本地高校组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园以及深度学习超算中心的建设。
目前,成都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接近200家,人工智能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已达上千家,覆盖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无人机、计算机视觉、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数十亿元,年增速超过50%。
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是在成都本土成长起来的AI智能安防创业企业,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研究尤其是多模态识别领域均取得多项技术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脸识别算法。去年8月,公司获千万元级Pre-A轮融资,用于团队扩充、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目前团队已经扩展至60余人。
在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申恒涛看来,基于机器深度学习突破性的进展,第三次AI热潮即将出现,“下一波是人类脑还是量子我们不知道,但它一定是在创新基础上。”
据介绍,考拉悠然将多模态识别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自主研发了“考拉大脑”AI平台,能够实现实时人车轨迹追踪、跨模态检测识别分析、视频内容精准搜索、异常行为及事件的识别预警。同时,其可在低功耗嵌入式设备上运行,已经在多个小区应用。
公司将视野开放至国际领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觅得机遇。去年11月,公司的智能安防技术应用到了中东国家机场、酒店等场景,并与其国家级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
本土优势的叠加效应
多产业融合应用创新
作为国家IT产业重要基地和中国软件名城、首批智慧城市、信息消费和信息惠民试点示范城市,成都一直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先后出台了《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成都市推进智能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和《关于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比而言,这一次的“一案一策”涉及面更广,特别涉及到多行业多领域融合应用创新。《方案》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5G、超高清视频、VR/AR、集成电路、车联网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应用创新,建设集产业监测、评估测试、应用示范为一体的市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中心。支持企业开展“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创新,定期发布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创新应用优秀产品和案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示范企业。
成都立足本土优势。《方案》提出,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AI+健康医疗”示范项目,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医院和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成都拥有华西医院等优良医疗资源,正在构建“15分钟健康服务圈”,智慧医疗生态基础良好,“独角兽”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医联就诞生在成都。
再比如,成都将遴选一批特定应用场景的“AI+交通物流”示范项目,进行无人机自主控制、无人物流配送与远程作业、综合智能交通管控、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等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打造世界一流智能无人机和车联网基地。
现代物流业是成都另一个千亿级产业。成都正在聚焦城市配送、冷链物流、汽车物流、快递物流等领域,全面增强枢纽集疏中转能力,统筹实施综合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国际通道、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功能。
如何融合?《方案》提出,加快数据资源集聚与开放共享。具体来看,成都将支持建设一批行业训练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搭建数据资源交易中心和交易平台。建立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推动政务、信用、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领域公共数据向社会开放。
《方案》出台后,《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以下简称《专项政策》)也正式出炉。
《专项政策》专门提到,融合应用创新是产业发展重点。成都支持面向5G、超高清视频、VR/AR等融合应用领域,建设集产业监测、评估测试、应用示范为一体的市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中心。对企业投资的人工智能+“军民融合”“健康医疗”等行业融合创新应用示范项目,按照投入的20%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一次性补贴
“换道超车”的领跑思维
借智行业专家和企业
此次推出“一案一策”前,成都市经信局曾广泛调研,还组织召开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建设座谈会,听取企业代表、特邀专家建言。
专家提到了“对标国际”。四川省人工智能联盟秘书长任志宇表示,成都应对标国际,学习借鉴硅谷、伦敦、德国等人工智能发展领先城市和国家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同时要用好用活归国专家,明确成都人工智能发展与国际的差距和优势。
中科院成都计算所研究员、博导钟勇则表示,“成都的优势是有大量的学校和科研机构,有研究和应用基础,核心的当然是人才优势。同时成都有产业优势,特别是在公共医疗、装备制造、城市运行等领域优势明显,为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土壤。”
这种建议,为“一案一策”提供了思路。“就在这场座谈会上,我们提出了‘换道超车’思路:以场景撬动市场、以市场聚集产业,着重通过‘产业沙箱’模式,梳理传统产业中价值链成本最高、效率最低或价值最重要环节,进行人工智能改造提升或拓展评估试点,并重点在智能制造、健康医疗、交通物流等领域率先探索场景应用具象化工程建设,力争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换道超车。”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因此,除了“揭榜挂帅”工作机制,成都还探索“产业沙箱”模式,更好地发挥企业自主权,政府仅提供环境和服务支撑保障。
此次的“一案一策”中,也有诸多政策鼓励领先创新。《方案》提出,推进“AI+企业培育”工程。制定全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全景图和产业招商地图,瞄准世界500强、大型跨国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鼓励已落地企业加大在蓉人工智能产业链布局。
《专项政策》则提出,支持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展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型企业孵化,按照产业贡献度市本级给予最高2亿元支持。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编辑 刘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