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图虫创意
新时代智慧医院白皮书(2019)
目录
前言
1 宏观环境加速中国医院智慧化建设
1.1 医院智慧化建设PEST分析
1.1.1 政策:医疗体制改革拉动医院智慧化建设需求
1.1.2 经济发展拉动民众对更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1.1.3 社会现状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新挑战
1.1.4 技术进步推动医院智慧化建设
1.2 智慧医院呼之欲出
2 智慧医院认知与需求调研报告
2.1 来自调研反馈的七大洞察
洞察一 不同人群对于当前智慧医院的满意度存在差异
洞察二 病患与医护人员并未意识到智慧医院应该满足其体验的多重需求
洞察三 针对患者使用端的技术被普遍认为是智慧医院最重要的功能
洞察四 病患、医护、院长及后勤运维人员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
洞察五 医院管理层对于医患的需求认知与医患真实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偏差
洞察六 医患人员在不同区域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
洞察七 缺乏顶层设计、概念模糊及系统不兼容被认为是阻碍智慧医院发展的主要因素
2.2 调研结论
分析结论一 智慧医院建设应平衡对前后端以及不同层面技术的重视程度
分析结论二 智慧医院建设应充分了解医院不同群体的需求,以运维为导向进行
分析结论三 面对多层次、多维度的差异化需求亟需通过顶层设计来解决
3 智慧医院基本特征、建设方法及参考架构
3.1 智慧医院基本构成元素和特征
3.2 打造有思维、能感知、可执行的智慧医院
3.3 有目的地打造 “个性”智慧医院
第一步 智慧医院基准对标
第二步 智慧医院建设需求评估
第三步 智慧医院建设辅助设计
第四及第五步 智慧医院集成交付及竣工验收
3.4 打造具备“健康”生命支撑体系的智慧医院
3.4.1 打造基于态势感知(SAM)的安全保障体系
3.4.2 打造一体化智慧医院“生命”支撑体系
3.4.3 基于中间件的应用集成平台
4 江森自控智慧医院实践分享
4.1 江森自控医疗业务简介
4.2 江森自控新建智慧医院案例分享
4.2.1 H医院——北美第一家全方位数字化医院
4.2.2 M门诊护理中心——完全以病患为中心的未来医院
4.2.3 R医院——东南亚区域型的医养及休闲目的地
4.2.4 J医院——一家兼具人性化治愈环境和高效运营的医院
4.3 江森自控既有医院智慧升级改造案例分享
4.3.1 S医院(总院)——一个服务电话引发的建筑物联革命
4.3.2 X医院——始于安防、终于安全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前言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及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2015年,国务院在《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推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建设,普及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应用。
“智慧医疗”作为智慧与健康的结合点,近年来得到社会广泛关注(2014年为关注高峰期,2015年后进入平稳期)。“智慧医院”作为“智慧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占到“智慧医疗”近一半的关注度(数据来源:互联网搜索指数)。
医院智慧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来自于政策、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等各方面的驱动因素,然而人们对于“智慧医院”的理解却各不相同。数字化医院、互联网医院、智能化医院等概念层出不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大量技术应用手段在医院中不断涌现。这些概念和技术手段在解决了医院管理者、医护及病患某方面问题的同时,也给使用者带来众多困惑。
医院建设应该如何合理分配投资?
众多技术应用还没有建成已经落后了?
众多系统入口难以寻找且数据不完整/不一致?
每次升级换代都等于推倒重来?
“智慧”投资如何才能够可持续地得到发展成为“智慧医院”建设的主要困扰。
“智慧”不是概念与技术的堆积,而是对需求和矛盾有温度地响应。为探索“智慧医院”的建设与发展,本白皮书通过宏观环境分析、认知需求调研等获取人们对“智慧医院”的真实需求,从而探讨“智慧医院”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建设方法和参考架构,最后通过全球领先的实践,为建设可持续的智慧医院提供借鉴和参考。
“智慧医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本白皮书的发布并非旨在精确定义智慧医
院,而是为如何建设可持续、可升级的智慧医院提供借鉴和参考。希望借此吸引
更多业内人士加入“智慧医院”的探索工作,为共同建设“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1宏观环境加速中国医院智慧化建设
1.1医院智慧化建设PEST分析
智慧化建设是未来医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这是由当前社会挑战与经济发展(需求拉动)、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基础推动)共同决定的。
医院智慧化建设PEST分析
1.1.1 政策:医疗体制改革推动医院智慧化建设需求
我国医疗体制整体面临着资源总量不足且结构布局不合理,医疗服务质量不高且服务体系碎片化等多重问题。根深蒂固的供需矛盾、观念错位导致居民看病贵、看病难、患者就医体验差。2009年4月,国务院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两大方面出发,改善医药卫生系统。一系列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措施对医院的运营提出了挑战,也对医院跨区域的合作与资源共享提出要求,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医院对于智慧化建设的需求。
对于医院的智慧化建设需求,国家也积极支持和鼓励。除了将医院智慧化建设列入智慧城市建设、“互联网+”等国家级发展战略中,各地还积极探索试点建设,并出台评价标准。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医院智慧化建设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相应的建设标准、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取消药品加成、两票制、按病种收费等医改政策对于医院运营提出巨大挑战,医院寻求通过智慧手段提升服务品质及运营效率。
201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声明公立医院改革将取消药品加成;2017年1月,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8部门联合下发的一份通知明确,综合医改试点省(区、市)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要率先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鼓励其他地区执行“两票制”,以期进一步降低药品虚高价格。2017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实行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重点推行按病种付费,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试点,完善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一系列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更加规范了我国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对传统医院经营理念和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据统计,三级医院2017年较2012年仅药品占总收入比例由原44.4%降低至33.8%,由此带来巨大收支挑战),医院需要转变运营模式:通过流程优化、战略采购、智慧化科技、全生命周期管理来降低人力和管理成本,减少浪费和能耗,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最终提升医院竞争力。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医院智慧化建设相关文件
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医联体等国家推行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对普及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视频示教等互联互通方案提出较高的要求,推动了医院进行相应智慧化建设的需求。
为解决居民看病难、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国务院在200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计划实现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总结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医联体试点经验后向全国范围内推广医联体的建设。
国家及地区积极开展智慧医院试点、出台相应评价标准,支持医院智慧化建设,但具体标准与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远程医疗、分级诊疗以及医联体方案的实施都面临着跨院、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挑战。在真正实现医院间、区域间的互联互通之前,各医院自身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需要提前到位,且区域间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标准要实现统一。这一实际挑战催生了医院对于信息化等医院智慧化建设的需求。
近年来,国家在科技战略层面以及建设落地层面都对医院智慧化建设作出了相应的规划与布局。其中,在关于发展智慧城市以及“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中,都将医院的智慧化建设列为了重点项目。在《智慧医院综合评价指标(2015版)》中,对智慧医院的应用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基础设施、智慧患者、智慧医疗、智慧护理、智慧医技、智慧管理、智慧后勤、智慧保障、智慧科研、智慧教学等指标体系,引导医院的智慧化建设。2018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与信息司研究制定了《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从“业务应用、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新兴技术”等板块,对不同类型的医院提出了细致的信息化指标体系说明,包括:数据安全、硬件设备、机房设施、后勤管理、医疗服务、安全、物联网应用、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等方面。同时,中央及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在试点单位中投入人力、财力,对智慧医院的建设运营进行支持与探索。可见,在当今中国,众多政策、规范、标准、研究、财政投入都在积极推动智慧医院的发展步伐。
1.1.2 经济发展拉动民众对更高质量、更专业细分医疗服务的需求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持续上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7年达到了25974元人民币,较2016年增长9%。其中,医疗保健占总支出比例达到7.9%,较2016年增长达到11%,增速超过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民众对个人健康的需求及投入热度可见一斑。这也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论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均可支配收入 & 医疗保健支出占比
为解决这一矛盾,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正逐步加大,据统计,国家总体医疗卫生开支占GDP比例继续呈逐年上涨趋势,预计在2020年将达到6.8%。《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亦提出,到2020年,我国每千人口床位数将达到6张,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然而,医疗服务量的增加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随着人均收入及对于健康支出的持续增长,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将会是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重点。
卫生总费用及占GDP比例(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人们对于更高质量健康服务需求体现在从过去“以治疗为主”逐渐转化为未来“以预防为主”,并且服务市场细分。
具体而言,民众日益提升的健康诉求主要体现为对全周期、多领域医养服务的迫切需要。医疗健康不再仅仅意味着治疗,还应包括预防、诊断、咨询、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一系列的专业化细分领域。
2018年,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成立,取代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秉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由“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思路转变,坚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目标,着力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健康产业链由此进一步细分升级,无疑对医院提出了更多挑战;与此同时,也为医院智慧化建设提供了更多全新的应用场景以待开发。
健康领域备受关注,并正驱动从治疗到预测/预防服务的转变
社会资本(民营办医)的涌入,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竞争和服务升级,“以患者为
中心”的办医理念逐渐成为主流。
在医养需求日益多元、健康服务不断细分的背景下,大批社会资本纷纷入局。至2015年民营办医机构在医院总数上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同年,政府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未来国家会大力发展社会办医。民营办医正以超过公立医院的增速迅猛发展。
尽管民营办医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公立医院,但床位数和住院患者数量仍然远远落后公立医院,服务质量成为民营办医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大量民营医院的出现已经推动了中国医疗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为获取竞争优势,不管民营医院还是公立医院,都必须更透彻地把握患者需求,提供高质量、差异化服务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而医院智慧化建设将成为双方角逐的重点。
社会办医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在数量上已占据半壁江山,但在业务占比上仍然较少
1.1.3 社会现状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新挑战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创造了诸多奇迹,与此同时,我国现阶段也遇到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在医疗卫生体制方面,我国面临着来自城镇化进程、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不合理、慢性病增加等带来的巨大挑战。
城镇化的快速、持续推进加剧了城乡医疗水平的不均衡,城市医院寻求智慧化手段缓解日益增大的巨量就诊压力。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了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流动,从而使城镇人口急剧增加,直接加大了城镇的医疗需求。此外,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高速推进,空气、水污染等因素引起的健康问题导致城市人口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给城市医院带来更加巨大的压力。而在非城市地区,受生活水平、伦理观念、健康意识等的影响,加上农村地区医疗水平不高、患者对基层医疗水平不信任等因素,使得患者的就医行为发生改变,小病大治、舍近求远,造成城市医院“车水马龙”,基层医院“门可罗雀”。
城镇化造成的城乡差异给城市医院带来了巨大的运营压力,城市医院不仅需要面对因为环境问题而日益增多的本市患者,还需要接治由于不信任基层医疗而舍近求远的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农村患者。面对巨量的患者,城市医院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建设、扩张床位、引进人才,另一方面也亟需通过智慧化手段提高运行接诊效率。
我国城镇化率发展情况
我国提前并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加剧了我国医疗卫生供需矛盾,传统医院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智慧化建设势在必行。
据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而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还在继续上升。2017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202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而由于之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多数年轻夫妻肩负4个老人的养老,没有精力和时间照料,使得老人对社会医疗和养护需求不断增加。
人口老龄化预测
进入老龄化社会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原本就供给不足的医疗服务将面临飞速增长的需求。为解决这一根深蒂固的供需矛盾,除须推进相应的医疗体制改革外,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主体,更需要通过智慧化建设提升运行及资源利用效率。
慢性病成为我国居民健康首要威胁,其病情延续时间长、病因复杂、需要频繁的医患交流特点对医患双方均造成巨大压力,传统医院需向智慧型健康管理机构转变。
据统计,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8%,患者数将近两亿人;在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大约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是糖尿病患者。2017年,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致死人数占据了所有死亡人数的86.6%,且慢性病在我国疾病负担中所占比例超过70%。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威胁,对我国医疗卫生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相较于急性病,慢性病往往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由于慢性病形成时间长,需要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因此应对慢性病最好的措施就是预防。然而,目前以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机构仍然以治疗为核心,在应对日益增多的慢性病患者群体时倍感压力。对此,当下医院迫切需要转变运营方式,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延伸服务,从治疗者向健康管理者转变。
1.1.4 技术进步推动医院智慧化建设
医院智慧化建设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医院智慧化建设已有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基础。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明确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于医疗服务模式和管理转变的作用。
物联网使设备互联、互操作成为可能,打通了物理设备/空间与医疗业务,有助于提高运营效率和效果。
从广义来讲,物联网可以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信息,并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一个巨大的交互网络。
对于医院来讲,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更好、更高效地管理硬件设施及医护流程。比如作为医院载体的医院大楼本身,通过融合物联网、信息通信、自动化控制、BIM等技术,可以更好地掌握医院大楼的运行状态,并根据具体情况自动进行硬件设施的设置与调整,时刻为医护及病患提供更为便捷、人性化的环境。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得到数量级的增长,众多辅助决策、辅助医疗手段成为可能。
在诊疗方面,人工智能级云计算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医学分析,辅助医护人员进行诊断,如AI辅助影像信息处理,协助进行食道癌、肺癌、乳腺癌等的早期筛查;为医生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而在医院运营决策方面,人工智能结合物联网提供的大数据可以让医院大楼根据天气的变化做出恰当的运行调整,保证舒适、安全的医疗环境。
信息化及移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提高了人与人、人与物的沟通效率,助力医院运营效率的大幅提升。
信息化技术为医院的管理运营效率提升提供了巨大帮助,众多管理系统、软件极大地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效率。而移动互联网从通讯终端出发,使医院联合医疗保险、社会服务等部门,相应技术依托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在诊前、诊中、诊后以及医疗支持等各个环节,对患者就医及医院服务流程进行简化,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
1.2
智慧医院呼之欲出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智慧化建设是医院应对医改挑战、民众医疗需求、社会挑战的必然方向。同时,国家的政策支持与相应的技术储备也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有关医院智慧化建设的指导文件、技术、应用、试点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智慧医院呼之欲出。
然而,医院智慧化建设并不能与智慧医院建设画上等号。现阶段的医院智慧化建设更多是对医院不同功能模块基于新技术、新设备的智慧化升级,而智慧医院更加强调整体智慧表现。尽管部分医院已经声称建设了智慧医院,但整个社会对于智慧医院的认知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国家层面尚未针对智慧医院给出完整的定义和权威、统一的建设标准,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智慧医院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由于智慧医院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与深化,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与应用更是让很多医院管理者感到应接不暇,智慧医院应该包含哪些系统、应该满足医患群体的哪些需求、各个系统之间的优先级如何、如何评价智慧医院的建设水平等等问题都让人们感到困惑。
正是在这种智慧医院需求与认知矛盾的宏观环境背景下,本白皮书尝试通过对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行深度调研,并结合业界已有研究成果和江森自控相关经验及案例,探讨智慧医院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建设方法和参考架构,为建设可持续的智慧医院提供整体的借鉴和参考。
2
智慧医院认知与需求调研报告
智慧医院呼之欲出,但建设与认识上百家争鸣。
为更好地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智慧医院认知与需求中存在的共性、群体差异以及个体矛盾,研究团队在对现有智慧医院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了此次调研。从而为进一步更加完整地诠释智慧医院奠定基础。
此次调研,由江森自控医疗团队及第三方专业咨询团队主导完成。为确保调研结果严谨、科学、有意义,调研前期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对14位来自医疗行业的资深专家进行了意见收集、整理与分析,确定了以下问卷设计路线:
●问卷将针对4类不同利益相关者分别进行,包括病患、医护、后勤运维及医院管理者(院长或副院长);
●针对目标受众采用精准邀请结合网络移动端问卷的形式收集反馈,以求在获得较大样本数量的同时保证样本质量;
●问卷设计尽可能采用评分、排序、选择,加少量开放性补充的简洁方式,保证受访者能够在3至5分钟内完成问卷,提高问卷完成率;
●尽可能采用有科学依据的评分或排序方式,便于受访者判断和后期分析。如满意度评分使用了净推荐值(NPS,Net Promoter Score)的方式,排序使用了由个体多选产生群体排序的方式等;
●对于每位受访者的调研问题控制在6至8个,但题目之间(每位受访者自身问题之间,以及不同类别受访者问题之间)应具备相关分析性,以通过较少的问题获得更多信息。
最终,此次调研共收到样本反馈1232份,其中有效样本1197份、无效样本35份(包括回答不完整23份、重复作答12份),回收样本有效率为97.16%。有效样本中,病患746份、医护231份(医生123份、护士108份)、后勤运维127份、医院院长93份。地域方面,样本来自全国22个省份和地区,其中样本量靠前的包括上海、北京、江苏、四川等地。
样本地域分布
基于对问卷数据的分析,结合多份相关报告的内容,我们得到了七大关键洞察,并总结了三大结论。
2.1
来自调研反馈的七大洞察
洞察一:不同人群对于当前智慧医院的满意度普遍较低且存在差异
调研问卷采用净推荐值的方法,分别调研了病患、医护和后勤物业对于目前医院智慧体验的满意程度。调研结果显示,三类人群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净推荐值分别为-39%、-6%、-56%。其中-39%的病患净推荐值与我们目前倡导的“以病患为中心”的医院建设理念存在较大差距;而-56%的后勤物业净推荐值也指出了目前智慧医院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在三类人群中,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这与政府、社会以及医院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许多医院的智慧化建设往往从信息化、数字化入手,医院信息化系统(HIS)、电子病历(EMR)、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PACS)以及信息集成系统等的上线极大地提升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体验。
对比病患体验,尽管网上/自助挂号、移动APP、候诊呼叫等针对病患的前端应用近年来不断涌现,但病患总体满意度仍然较低。除了医护资源矛盾外,病患在就医过程中是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而非单一的环节、功能体验,整个过程中的任何缺失、不连续都会对整体满意度产生影响。
后勤物业方面,64%的不满意度以及仅仅8%的满意度,充分表现了医院在后勤物业智慧化建设方面,无论是整体重视程度还是体系架构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不同人群对智慧医院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洞察二:病患与医护人员并未意识到智慧医院应该满足其体验的多重需求
调研问卷在两道问题中分别对病患和医护人员的体验需求,以及对于智慧医院期望认知进行了排序分析。结果分析发现这两类人群对于体验需求和期望认知存在很大差异。即使用者并未意识到或不认为智慧医院可以解决他们的多重体验需求。
以住院区分析为例,病患和医护对于环境舒适度的需求都非常强烈,71.6%的病患以及58.4%的医护人员都认为提升环境舒适度是提升住院区域诊疗或工作体验最为重要的因素,但分别只有12%和14%的人认为这是智慧医院重要的功能之一;在住院区的安全性上也有类似发现,尽管医患对于安全性有较高的需求,但较少人认为保障安全是智慧医院的重要功能。
使用者并未意识到智慧医院可以实现其对舒适度的需求
使用者并未意识到智慧医院可以实现其对安全的需求
由此可见,病患及医护等最终使用者对于智慧医院的期待大多停留在当下曝光程度较高的应用与技术上,而忽视了智慧最终要解决的正应该是人们的主要需求及矛盾。这样的认知偏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忽略一些亟待满足的需求,从而导致体验和满意度不高。
洞察三:针对患者使用端的技术被普遍认为是智慧医院最重要的功能
调研问卷中,要求不同人群对智慧医院的主要技术、应用类别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调研结果显示: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作为医院服务直接消费者的患者,均认为基于互联网应用的网上挂号、问诊等针对患者使用端的技术与服务是智慧医院最重要的功能(遥遥领先于其他选项);与就诊、诊疗有关的前端应用紧随其后;所有后端的关于安全、后勤、数字化管理、临床数字化,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功能均排在较后。
由此可见,靠近服务前端的技术应用往往更加受到重视,而偏后端支持的相应功能则普遍不被认为是智慧医院首要功能。但如前一个洞察中提到的,智慧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人们的重要基本需求,其次前端技术的应用发展也需要基于强大的后端支持。没有统一、稳定的后端平台支持(基建、流程、数据等),前端应用就如同空中楼阁,分割不连续且摇摇欲坠。
尽管由于样本中病患比例较高加大了这一分布倾向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整个社会对于智慧医院的普遍认识。如果整个社会都将过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向前端各单项应用而忽视了后端整体平台的构建和发展,所谓的智慧医院只会像一个人失去了健康一样,随时可能出现故障甚至瘫痪。
针对病患端的应用技术被普遍认为是智慧医院最重要的功能
洞察四:病患、医护、院长及后勤运维人员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
将上述调研结果去除排名遥遥领先的互联网应用后,我们对其余选项进行重新归类(归类为运行效率、楼宇智能、就诊效率和诊疗辅助四大类),并按不同人群投票比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病患、医护、院长及后勤运维人员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
仅医院院长对于通过医院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提高运营管理效率比较专注,其他人群关注度均较低,尤其是医护和后期运维人员的关注度都在20%以下。这种需求和认识差异也是众多医院数字化、信息化技术难以得到贯彻、落地的原因。
对于楼宇智能化是智慧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自动化手段保障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并实现节能降耗,只有后勤运维人员需求相对较高(与其他人员的认识差异可能是导致洞察一中后勤运维人员满意度较低的诱导原因之一),病患及医护人员认识最低(这与洞察二的结论也是一致的)。
就诊效率方面是仅次于互联网应用的选项,其中尤以病患和医护人员需求较高。
对于诊疗辅助的需求认识,患者的需求更加强烈,其余不同人群相对比较平均。
智慧应以人为本,但不同人群之间的需求、认知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智慧医院建设的难度。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对不同人群需求差异的统筹考虑,以及需求认知共识的统一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种共识和相互理解,也可以为智慧医院后期运维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医院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院长更关注运行效率)
医院建筑随需而调整保障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实现节能降耗(后勤更关注楼宇智能)
通过排队叫号、室内导航等智能就诊辅助系统提高就诊效率
智能输液、用药提醒智能诊疗辅助系统提高诊疗护理水平与效率
洞察五:医院管理层对于医患的需求认知与医患真实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偏差
理想的情况下,作为智慧医院建设的推行者,医院管理层应该在较为准确地把握医患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智慧医院相应建设。但就此次调研分析显示(通过管理层智慧医院建设重点与病患、医护的需求排序之间横向比较),医院管理层对于医患需求的把握与真实需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偏差。这也会导致智慧医院建设出现无法恰当满足医患需求的情况。
例如医护人员普遍关注的环境舒适、安全及秩序在医院管理层的优先级中排序不高,这一认知差异可能导致医院对于满足医护人员相关需求的智慧化投入不足,影响相关满意度。
院长认知的需求与医护人员的真实反馈
院长认知的需求与患者的真实反馈
洞察六:医患人员在不同区域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
除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外,医院作为大型综合性专业服务场所,其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划分较其他场所更为复杂,这也导致不同区域内医患人员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为调研这种区域需求差异,此次调研分别邀请病患及医护人员对不同功能区域的改进需求进行了排序。
对于患者,门诊区域和住院区域是两个最常接触的医院功能区域。根据调研反馈,在这两个区域患者的需求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门诊区域,秩序、等候时长是患者最希望改善的环节;而在住院区域,环境舒适度及响应速度则最需要得到改善。
对于医护人员,除门诊区域和住院区域外,还有医技和手术区域两大常用的专业场所。调研显示,医护人员在不同区域的需求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各类人员相对较多的门诊与医技区域,秩序、环境舒适度及安全是排名前三的需求;而在住院、手术两处专业服务提供场所,智能护理、设施设备保障等提升工作效率与可靠性的需求则成为排名靠前的选项。
不同区域患者需求排序
不同区域医护人员需求排序
由此可见,理想的智慧医院建设不能一概而论,不仅需要统筹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同时还应该根据不同功能区域功能差异及需求差异分别进行规划、定制,从而提高医患及护理人员的整体感受体验。
洞察七:缺乏顶层设计、概念模糊及系统不兼容被认为是阻碍智慧医院发展的主要因素
此次调研在院长问卷的最后,邀请医院管理者们对阻碍智慧医院建设的各种因素进行排序。医院院长普遍认为缺乏顶层设计、智慧医院概念模糊和系统不兼容是阻碍智慧医院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
院长认为阻碍智慧医院建设的因素
尽管很多医院以及相关技术提供方都提出了自己对于智慧医院的理解与相应的解决方案,但目前国内对于什么是智慧医院(概念)、怎么建设智慧医院(体系)以及怎么评价智慧医院建设水平(标准)还未形成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智慧医院的进一步建设。一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各个医院在推进智慧医院的建设时难以从顶层进行全局设计,更多情况下是被新需求、新技术、新应用推动着做局部的智能化、信息化投入或改造(零敲碎打而缺乏统一规划);另一方面,众多的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与系统之间还不能很好地兼容,导致医院智能化、信息化系统众多却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运转,每次升级改造往往需要推倒重来。如何有效解决这些矛盾,成为推进我国智慧医院建设的关键。
2.2调研结论
综合以上洞察,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于智慧医院的需求存在综合多维度、因人而异、因区域而异的特点;但目前对于智慧医院的认知尚缺乏顶层设计、更加偏向于前端服务技术及应用,同时对于用户需求的认知也存在一定偏差。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建立起对于智慧医院的全面认识,建设过程中更加面向真实体验及运维需求,在整体智慧架构的指导下统一规划、分布实施。
调研洞察分析及结论
分析结论一:智慧医院建设应平衡对前后端以及不同层面技术的重视程度
自2012年以来,在“互联网+”及“智慧城市”两大国家战略的推动引导下,一大批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医疗应用在全国各地的医院得到推广与落地。网上挂号、预约、问诊、支付以及人工智能辅助看诊等技术手段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某些就诊体验,也获得了公众的高度认可和支持。
然而,热门技术与应用的普及和高曝光率也让公众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智慧医院其他的重要功能属性。此次调研显示,医患群体对安全、舒适有较强的需求,但通常不认为提供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是智慧医院的重要功能。
类似的认知偏差可能导致智慧医院在建设过程中更多地去关注前端热点技术而忽视了对后端基础支持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最终导致终端用户的体验产生不平衡、不完整,用户综合满意度无法得到提升。
分析结论二:智慧医院建设应充分了解医院不同群体的需求,以运维为导向进行
智慧以人为本,建设智慧医院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不同人群的诊疗体验,而诊疗体验需要运维来保障。通过此次调研可以发现,不同人群在不同区域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别,对于差异化需求的准确把握一定是以运维场景为导向来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而非以单项技术或应用为导向)。
因此,在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前期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以终为始”,从使用者的需求及运维要求角度出发,让智慧医院的建设能够真正服务于医患体验和运维管理需求。
分析结论三:面对多层次、多维度的差异化需求亟需通过顶层设计来解决
此次调研中,顶层设计的缺乏是医院管理层认为阻碍智慧医院发展的首要因素。一方面,由于智慧医院在被提出之时并未被准确定义,其内涵至今仍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而不断改变。这导致关于智慧医院体系与标准方面的建设较为滞后,智慧医院建设缺乏顶层指导;另一方面,面对现阶段层出不穷、错综复杂的技术和应用,智慧医院建设很容易发展成为盲目的系统和应用投资,而忽视各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兼容性问题,这种投资又很难得以持续,往往每次升级、改造都推倒重来。
面对多层级、多维度,以及不断发展的差异化需求,智慧医院顶层设计一定是在对智慧医院的完整认识基础上,以医院最终使用者的需求和应用场景为出发点,搭建整体技术架构,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从而保证医院智慧建设理念超前、投资合理、持续可升级。
3智慧医院基本特征、建设方法及参考架构
通过前述政策、文献及调研可以发现,智慧医院“呼之欲出”,但人们对于智慧医院缺乏完整认识以及缺乏顶层设计成为阻碍智慧医院建设的主要障碍。不同时期、不同使用角色对于智慧医院有着不同的期望、需求和定义,很难通过简单描述加以概括。既然无法对智慧医院进行简单定义,不妨让我们从“智慧”本身出发,分析智慧医院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和构成元素,进而基于前述研究探索当今智慧医院应实现的目标,以及构建智慧医院的方法,同时为智慧医院建设提供参考架构。
3.1智慧医院基本构成元素和特征
人类是“智慧”的代名词;医院是保障和修复人类这个智慧体健康的场所。让我们以人体的构成作为类比,分析智慧医院应该具备的基本构成元素和特征。
人体作为智慧载体,包括智慧的源泉(大脑)、智慧的外在表现形式(骨骼形态、肌肉皮肤动作等),以及智慧生命支撑体系(血液循环、呼吸系统、肠胃代谢等),并通过神经网络将这些生理和心理器官/系统有机地连接成为一个智慧整体。
人体的构成示意
作为类比,智慧医院同样应该具有其智慧的源泉、外在表现和支撑体系。
人类的智慧来源于大脑,大脑融汇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并能够不断学习、进化。面对外界刺激,大脑可以迅速对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组合,作出决策并指挥人体行为。信息化IT系统相当于智慧医院的“大脑”,对于医疗服务及业务流程起到核心指导作用。
人类智慧最终体现为各种可被感知的行为表现(如语言、动作、表情、态度、作品等),这些行为由肌肉皮肤等得以外在表现;同时肌肉皮肤等又依附于人体骨骼形态。智慧医院外在表现为各种医疗服务(如预约、挂号、寻路、候诊、就诊、检验、治疗、康复等);医疗服务又依附于医疗功能及工艺流程设置(如科室设置、工艺规划、平面分布、人流物流等)。因此,医疗服务相当于人体的“肌肉皮肤”,而医院工艺结构相当于人体的“骨骼形态”。
人类智慧的基础是生命的存在,生命需要众多支持体系,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肠胃等代谢系统。医院同样具有相应的支撑体系,能源动力(电力、蒸汽、冷热、压力等)相当于人体的“血液循环”;暖通空调(温度、换气、洁净度、正负压等)相当于人体的“呼吸系统”;物流医废(给排水、电梯、医用物流、医疗气体等)相当于“肠胃代谢”等。
智慧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和执行能力。各个独立器官/系统的健康、强大(仅仅是具备了物质基础)并不代表整体智慧表现的优秀,整体智慧表现更加取决于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平衡,而且这种协调平衡往往是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具有针对性的。因此,整体表现优秀的智慧医院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智慧医院不仅应具备理解、分析、判断和决策等上层思维能力,同时应该能感知、可执行。这样才能保证智慧不是仅仅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而具备适应性(基于感知)和落地性(可执行)。
●医院智慧应该具有针对性,而非广而泛。正如人类个体的智慧往往体现在某一方面(如围棋国手不一定精通作曲和演奏),而且需要经过大量、系统的训练;智慧医院的建设也应该针对运营过程中具体智慧表现和服务目标有目的地进行。
●智慧医院首先要保证其“生命”支撑体系的健康。人体没有健康,智慧也就无法长期稳定维持;医院作为关键性建筑,其支撑体系关乎人体生命安全。医院自身关键设备/系统的安全、可持续是智慧的基础。
人体通过神经网络将各生理和心理器官/系统有机地连接成为一个智慧整体;智慧医院要具备以上特征,同样需要类似人体神经网络的系统有目的地连接、协调和平衡各设备/系统。这种能感知/可执行、具有运营目标针对性和设备/系统维护安全/可持续性的 “神经网络”,我们可以称为“物联运维”(以物联技术为基础,以运营维护为目标)。
智慧医院基本构成元素及有机结合
后续章节将围绕以上三大特征,探讨如何通过“物联运维”技术连接其他各构成元素,共同实现智慧医院。
3.2打造有思维、能感知、可执行的智慧医院
信息化IT系统相当于智慧医院的“大脑”,为医疗服务及业务流程提供决策性思维逻辑。智慧医院具有众多IT系统,包括医院信息系统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电子病历系统EMR(Electric Medical Record)、临床信息系统CIS(Clinic Information System)、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检验科信息系统LIS(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放射科信息系统RIS(Radi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手术室麻醉信息系统AIMS(Anesthesi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以及其他医技科室信息系统、合理用药系统PASS(Preion Automatic Screening System)、医院资源规划系统HRP(Hospital Resource Planning)、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为保证这些IT系统的“思维”一致性,需要通过主索引系统和信息集成平台将这些IT系统连接起来,形成统一的医疗对象描述、一致的平台信息处理和标准化的医疗流程服务。同时,应保证各信息系统可单独升级、增减或替换,从而为智慧医院提供一颗有思维、会思考、可升级的“大脑”。但是独立的“大脑”不等于智慧。
“大脑”的思维、判断、决策需要众多信息输入作为依据。失去了准确的信息输入,思维、判断和决策的正确性就无从谈起。对于医院IT系统,如果所有信息输入都依靠人工进行,不仅信息输入量有限,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证。这些数量有限、质量不一的信息难以支撑起医院智慧。
好的思维、判断和决策需要精准的执行才能表现出智慧行为。医院IT系统的输出同样需要自动化执行或半自动化辅助执行,才能保证智慧行为的正确性和精准性。
由此可见,智慧医院不仅需要强大的IT系统,同时也需要借助物联网、智能化技术,沿伸其感知和执行能力。IT系统与智能化系统密不可分。医院智能化系统分为建筑智能化(包含通信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楼宇自动化、能效管理以及一些医疗专用智能系统,如医疗气体监控、医用物流传输等)和医疗辅助智能化(包含门急诊辅助智能化,如排队叫号系统;病房辅助智能化系统,如护理呼叫系统;医技辅助智能化系统,如手术示教系统;后勤辅助智能化系统,如资产定位及管理等)。这些结合了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的智能化系统与IT系统有机结合,可以相辅相成,使智慧医院保持思维、感知和执行的一致性。
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应用增强了智慧医院对外的“沟通交流”能力。这种“沟通交流”包括医患之间(医患互动应用)、医院与政府之间(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医院与医院之间(区域医疗)等。这些互联网应用同样应该与医院IT系统、医院智能化系统相结合,达到“智慧”知、行、言的一致。
智慧医院是信息化系统、智能化系统和互联网应用的有机结合
“智慧医院”并非这些系统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机结合。下图所示为某典型智慧医院信息化系统、智能化系统以及互联网应用之间的信息流示意图。
某典型智慧医院信息流示意图
3.3 有目的地打造“个性”智慧医院
“智慧”的具体表现应该是有个性的,而非通用的。正如人的性格、表现各异,智慧医院建设也不可能千篇一律、简单复制。
正如前期调研显示,传统医院设计通常缺乏顶层设计,而从单个系统入手,各系统设计、建设相对独立(当然也会存在一些交流和协调工作,但缺乏统一的规划),然后再将各系统集成起来或干脆独立运行,通过人工进行运维协调。这种设计、建设模式往往导致医院“个性”不明显,运维不协调,大量前期设计功能无法发挥作用。
要打造有“个性”的智慧医院,必须改变传统医院自下而上的设计、建设模式,“以终为始”、自上而下:首先定义希望医院具有的“个性”(建设远景和目标),并逐步明确需求、还原场景,然后再将需求和场景转化为设计及技术要求,进而进行详细设计、施工及调试验收。
第一步:智慧医院基准对标
“个性”以共性为基础。医院作为关键性场所,在探讨个性需求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市场趋势、标准规范要求以及业界领先的最佳实践经验。智慧医院基准对标应至少涵盖以上三部分内容。
医疗市场趋势。“智慧”服务于业务目标,因此在建设智慧医院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确立业务发展目标。例如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对医疗服务提出的挑战;中产阶级崛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医疗服务的新需求;医改政策、环境保护对医院运营的影响;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为医疗服务带来的新机遇等。从而做到有目的地建设医院。
医院建设标准规范对标。医院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属于关键性场所。对于医院建设(建筑结构、建筑设备、智能化、信息化等)国内外都具有众多通用建筑标准(如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专项标准(如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医疗类建筑标准(如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专项标准(如医疗建筑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以及各类医院评审标准(如中国医院评审标准、JCI医院评审标准等)。智慧医院建设前期应针对具体建设内容(智能化、信息化等)对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梳理,明确建设最低基准和应具备的最低功能、技术要求。
智慧医院建设项目对标。智慧医院建设同时应借鉴已有的成熟经验和教训,针对国内外智慧医院最佳实践进行对标,分析建设内容、建设投资、具体收益,以及经验教训,为智慧医院建设精准定位打下基础。
第二步:智慧医院建设需求评估
智慧并非千篇一律,智慧医院建设应该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针对每个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客户一开始对于具体需求往往是不清晰的,同时不同客户角色对于智慧医院的需求是不同的(正如前期调研工作所呈现的一样)。为了帮助客户梳理智慧医院需求,并在一定范围内达成共识和一致的理解,由医院不同角色(包括医院投资方、建设方、后期运维管理团队、护理团队、设计方、咨询方、后勤团队、信息化团队,以及人事、财务等)共同参加的需求分析研讨会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需求分析研讨会我们称为“Tech Navigation Workshop技术导航研讨会”。
Tech NavigationWorkshop技术导航研讨会通过医院建设愿景研讨、建设及运营挑战分析、解决方案讨论、关键场景及应用实例定义等,逐步形成医院建设不同角色对于愿景到挑战,再到解决方案的一致理解和优先级排序(这对医院建设后期执行及运维意义重大),为智慧医院建设技术路线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医院建设愿景研讨通过医院建设不同角色分享各自希望人们如何评价建成后的医院,形成对于医院建设最终目标的一致理解,形成医院建设价值主张。这是“以终为始”设计建设理念的起点。
建设及运营挑战分析是帮助医院客户梳理为什么无法立刻实现理想中智慧医院的主要障碍。通过头脑风暴、归类排序、陈述投票等一系列过程确立医院建设运营主要挑战。主要挑战的明确是通往理想智慧医院的第一步。
解决方案讨论是围绕已经定义出来的主要挑战,探讨如何借鉴以往经验或通过创新的方式、方法,利用技术、运营等不同手段应对挑战。并从对运营效率的影响、对医护质量的影响,以及技术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评价各种解决方案的优劣势,确立智慧医院核心解决方案。这些核心解决方案也将成为医院建成后的主要亮点。
关键解决方案的具体实现往往不是依赖于单一的技术或运营手段,而是一系列技术、流程和管理方式等的组合。而且对于医院类复杂建筑,一种解决方案也并非全院通用,而往往是针对特定功能区域的(门诊区、住院区、手术区等)。这种特定功能区域内,由一系列技术、流程和管理方式所支撑的客户角色体验,我们称为”场景“。关键场景及应用实例设计打破了传统以技术为导向、自下而上的设计模式,转变成为以区域功能为导向的整体规划。
技术导航研讨会
技术导航研讨会及接下来的工作是将客户需求自上而下整理为建设愿景、价值主张、主要挑战、核心解决方案、关键场景及应用实例设计,以及重要功能区域需求汇总等后续设计依据。
第三步:智慧医院建设辅助设计
智慧医院辅助设计是将需求分析中达成一致理解的主要解决方案、关键场景及应用实例设计、重要功能区域需求汇总的成果转化为可以实施落地的技术描述(包括但不限于系统组成、系统集成应用逻辑关系、系统集成信息流、关键集成应用实例、整体集成架构、子系统设计要求、造价估算等),并始终以医院建设愿景及应对主要挑战为目标,借鉴和遵循基准对标成果,做到“以终为始”。
智慧医院建设辅助设计的产出成果相当于衔接概念设计与后续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任务书,是后续设计工作的基础。
传统设计由于受技术和市场的限制(不同系统、品牌的产品很难进行交互),因此往往只能首先确定希望采用的系统,再由设计人员针对每个系统进行设计,最后通过系统集成获取有限的交互功能。这种由下而上的设计方式往往导致系统与系统之间设计理念不一致、集成功能差强人意等问题。物联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同系统、品牌产品之间的交互越来越容易,为自上而下的设计理念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上而下的设计理念根据需求及规范要求,探讨各种功能的具体实现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由哪些系统实现、系统之间需要有什么交互、这些交互如何进行信息交换等。这种设计方式完全以应用功能为导向,首先完成智慧医院的顶层技术规划(包含系统组成、系统集成应用关系、系统集成信息流、整体集成架构等),实现有目的的设置系统、规划集成功能和集成手段(并非所有集成都需要通过统一中央平台实现)。随着物联技术的发展和多功能智能化产品的不断涌现,传统设计理念往往导致重复的功能设置和无效的系统集成(数据、信息都集中在一起,但缺乏实际交互功能)。顶层技术规划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打破系统之间的界限,不断寻找最优技术实现手段。
根据顶层技术规划,将智慧医院技术实现手段拆分为对不同系统的设计要求(包含系统功能要求、系统技术要求、系统点位设置原则、系统集成要求等),以指导后续各系统的设计工作,并保证未来独立设计、建设的系统可以最终还原出完整的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
任何一个医院的建设都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同时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需求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因此智慧医院辅助设计一定要考虑这些变化因素,在完成技术规划的同时,对成本造价及投资收益进行评估,区分基础同步建设内容、同步可选建设内容、后期可选追加建设内容,以及未来升级、扩容空间预留等,保证智慧医院建设整体规划超前、逐步实施落地、持续改进升级。
智慧医院辅助设计
第四及第五步:智慧医院集成交付及竣工验收
基准对标、需求评估和辅助设计是建设智慧医院的顶层设计,完美的顶层设计并不代表优秀的实施结果。首先,顶层设计不是凭空想象,脱离了实际交付经验的顶层设计往往容易成为空中楼阁难以落地;其次,客户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顶层设计阶段众多实际医务工作者、管理者可能无法到位,后期随着运营管理团队的变化,需求和顶层设计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再次,好的顶层设计需要更加完善的交付实施及竣工验收组织才能够真正得以还原。这正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医院建设期望包含咨询、设计、施工甚至运维工程在内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鉴于智慧医院集成交付及竣工验收部分实际上是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由统一实施交付主体运用其优秀的项目管理能力对时间、成本、变更及还原效果和质量等进行控制、优化。对于项目管理中的各项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此处不再复述。这里仅针对集成交付可以为智慧医院带来的收益和基于前述顶层设计的智慧医院竣工验收需要注意的步骤进行简单描述。
集成交付带来的收益。在实际项目操作过程中,客户往往对顶层设计、集成交付的理念非常认同,但担心这样建设的智慧医院是不是投入成本会增加很多。
实际上智慧医院不等于高成本医院,正如一个聪明的人不一定富有一样。智慧体现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预算等),既满足当下主要需求(必备基础、关键挑战、亮点建设等)、又为未来做好充分地准备(升级扩容空间),这正是前期顶层设计的目的。同时,集成交付可以为业主节省下传统交付模式中的项目实施损失。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调研报告,这些可节约的损失高达项目实施成本的8%~12%(不包括前期由于不合理设计导致的浪费)。智慧医院建设正应该充分利用集成交付节省下的实施成本,用于合理的智慧投资,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集成交付可帮助客户减少8%~12%建设成本损失
智慧医院调试验收步骤。智慧医院建设强调应用场景和数据交互,在传统单系统调试验收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应用场景,整体集成功能等调试验收内容,由于这些调试内容都是跨系统、跨厂家的,需要集成交付主体作为唯一接口责任方,具备很强的控制、协调能力。其次,智慧医院的另一痛点是即使建设完善,往往由于后期运营维护能力不足或服务不到位,导致智慧功能逐步瘫痪或无人使用。因此故障排除手册、运维操作人员培训以及后期定期维护保养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智慧医院调试验收步骤
3.4打造具备“健康”生命支撑体系的智慧医院
从调研研究可知,病患、医护工作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对于智慧医院的认知更多地体现在互联网应用、IT信息化以及各功能区域的智能化应用场景上。然而正如人体智慧需要健康的生命支撑体系,智慧医院的智慧表现同样需要强大稳定的支持系统(动力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物流医废系统等)和后勤保障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运维管理体系等)。
任何关键支持系统或后勤保障的失效都会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甚至危害病患生命。失去了这些基础支持和保障,智慧根本无从谈起。
保障智慧医院的“健康”应该针对安全、舒适、可持续建立针对性的自动化、智能化支持体系(体系数量及集成内容视针对性需求而定,并非一概而论),这些自动化、智能化支持体系同时与医院信息化系统进行集成,保证医院“健康”支撑体系真正服务于医疗业务。
本白皮书结合众多调研、研究,提出以下智慧医院建设参考架构。实际医院建设应用中,并不一定所有功能模块都需要一一对应,可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必要的删减或融合优化。
智慧医院犹如人体,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结构体系。智慧医院由众多的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系统组成,需要与医疗工艺流程、建筑设备、医疗设备等相结合,面对不同的使用角色,同时又在不断地面对需求改变和技术进步。希望建设一个一劳永逸、未来几十年运营一成不变的智慧医院几乎不可能。但一个良好的智慧架构可以保证医院短期内在资金允许范围内取得最大收益(社会收益、经济收益、医患收益等),同时为未来的持续改进升级、应对需求和技术变化保存最大空间。
智慧医院参考架构
以下就此次提出的智慧医院参考架构中的主要“健康”支撑集成应用体系进行介绍,供医院建设参考。
3.4.1 打造基于态势感知(SAM)的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是医院运维的头等大事。医院安全包括两个层面,基本通用层面保障人身及财产安全,可以依靠常规安全防范及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等实现;高级个性化层面指医院应对紧急事件和灾害的能力。
智慧医院的安全保障体系应以消防自动报警、安全防范为基础,同时扩展至集成电力、锅炉、电梯、医用气体等高危或涉及生命安全的关键设备,进一步甚至将医疗废弃物处理等高风险医务工艺也纳入统一管理范围,并建立一系列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应急处理流程,以支持紧急及灾害状况下的应急指挥。
如果说医院安全基本层面相当于人体的基本免疫系统,那么高级层面就相当于人体的应激保护系统,需要更多的感知信息输入、响应预案及联动执行能力,从而使得医院安全保障体系突破传统消防、安防层面,提升为基于态势感知(SAM,SituationAwareness Management,指通过自身传感、视频数据分析以及系统集成等,感知安全隐患及态势发展趋势)的应急保障体系。
基于态势感知(SAM)的智慧医院安全保障
3.4.2 打造一体化智慧医院“生命”支撑体系
生命是健康和智慧的基础,人体生命依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肠胃代谢系统得以维持;医院的“生命”支撑体系包括动力系统(电力、蒸汽、冷热、压力等)、空调通风系统(温度、换气、洁净度、正负压等)和物流医废系统(给排水、电梯、医用物流、医疗气体等)等。虽然医院建设过程中这些系统往往属于不同标段,如机电标段、弱电标段、洁净标段,以及单独的物流标段、医疗气体标段等,但是从运营维护的角度,这些“生命”支撑体系都应该统一进行管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医院建筑管理系统HBMS (HospitalBuilding ManagementSystem)。不仅如此,由于涉及的系统众多,专业各异,为便于运维人员日常管理,医疗建筑管理(HBMS)不仅仅是简单的集成监控,还应具备故障自动检测及诊断(FDD,Fault Detection andDiagnostics)、智能学习优化等辅助功能。
此外,舒适与可持续发展又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有时矛盾(例如夏季从舒适度的角度希望温度低、换气快,但这会带来更大的能源消耗),有时又是相辅相成(例如设备控制优化的衡量指标之一是节能降耗,节能降耗的策略也只有通过设备优化控制才能得以实现),医疗建筑管理(HBMS)和能效管理(EMS,EnergyManagement System)完全由两个独立的系统进行管理显然无法充分实现协同。此外后勤物业管理系统(FM,FacilityManagement)也与医院建筑管理系统(HBMS)、能效管理系统(EMS)有着众多的联系,如设备报警自动工单、故障处理响应时间绩效指标、能源消耗账单及绩效考核等。三大系统分别设计、独立运行往往导致医院建筑运维管理顾此失彼,难以兼顾舒适和可持续。
打造一体化智慧医院“生命”体系需要充分利用医疗建筑管理系统(HBMS)对众多“生命”支撑体系进行集成监控,同时结合能效管理系统(EMS)与后勤物业系统(FM)实现监视、考核、优化、管理一体化。
打造智慧医院一体化“生命”支撑体系
3.4.3 基于中间件的应用集成平台
基础安全保障体系和“生命”支撑体系的构建相对简单、面对的使用者单纯(安保人员或后勤工程物业等),在运营过程中动态变化较少。但要赋予医院“智慧”,这些安全保障体系和“生命”支撑体系就必须通过“物联运维”神经网络与医疗服务、工艺流程以及IT信息化相结合,成为智慧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人体的心脏、呼吸以及代谢系统会随着大脑、肌肉以及骨骼系统的活动需求自动调节工作状态,支撑智慧行为。
医疗服务辅助智能化、工艺流程及各种IT信息化系统由于在运营过程中升级换代或系统增减变化较快(跟随医学进步及护理理念不断改变),不同区域不同使用者需求各异,希望建立基于统一应用平台的系统集成往往难以落地实现(接口开发成本高、系统灵活性不足、系统升级换代限制过高,难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习惯)。
中间件的应用可以很好地通过通信中间件将支撑系统与实用应用区分开来。每次更改或增减支撑系统时只需修改通信中间件与更新后支撑系统之间的接口,而不会直接影响实用应用;对于实用应用开发可以屏蔽底层众多系统的复杂性,而选择特定区域、针对特定角色的合适平台进行应用开发。基于中间件的应用集成平台正如人体各个功能区域的神经末梢,根据局部行为需求,将人体的意识行为、动态表现、支撑体系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基于中间件的应用集成平台
4、江森自控智慧医院实践分享
4.1 江森自控医疗业务简介
江森自控是全球多元化技术和工业领域的佼佼者,致力于为150多个国家的广大客户提供服务。公司旗下120000名员工通过创造性地营建智慧楼宇、高效能源解决方案、集成基础设施和新一代交通系统,并使之相互精准配合,实践公司建设智慧城市和社区的承诺。
智慧医疗作为智慧城市和社区的关键保障,成为公司重点关注领域。其中,江森自控智慧医院解决方案致力于通过将楼宇技术(楼宇IoT)、医疗技术(医疗IoT)和医院业务流程(IT系统)有机结合,致力于打造安全、舒适、可持续的“健康”智慧医院。
江森自控医疗业务覆盖5大洲、152个国家和700多个办事处,为客户提供设施设备(暖通空调、消防设施等)、弱电系统(楼宇自控、视频监控、门禁控制、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等)和智慧医院解决方案(平均每个项目提供20个以上的智能化、信息化、互联网应用等子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三个层面的产品、解决方案及服务。
江森自控医院产品、系统及解决方案概览
为致力打造楼宇技术(楼宇IoT)、医疗技术(医疗IoT)和医院业务流程(IT系统)相融合的智慧医院解决方案能力,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医疗解决方案团队,除公司核心产品系统(暖通空调、楼宇自控、安全防范、消防报警等)专业人员外,还拥有250名以上具有全球经验的IT专业人员,并获得了超过400项跨技术平台的IT认证。
自2003年以来,公司已经为超过200家公立、私立医院提供智慧医院解决方案(不包括产品及单系统销售)。平均每个项目包含超过20个以上的智能化、信息化或互联网应用集成,每项目的智慧解决方案平均投入在3000万元至5亿元人民币之间。接下来,将以这两百多家医院中的几个典型案例为例,介绍一些智慧医院的实践,供医院建设单位参考。
鉴于本白皮书仅限于行业讨论和经验分享,而不作为品牌推广或医院比较,因此案例分享过程中将不出现具体医院的名称,代之以医院的类型、位置、规模等属性信息。此外,限于篇幅,一些分享案例中使用的相同或类似技术、应用,仅在第一次出现的案例中进行详细描述,其他案例仅作简单提及。因此每个案例中所描述的亮点多少也不代表医院智慧程度的高低,未被提及的案例也并不表示不优秀。
4.2江森自控新建智慧医院案例分享
“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技术的集成和整合是相对容易的;真正困难的是人和组织的集成与整合。因此,医院建设水平的差异往往在于组织愿景与认识高度。我们要做的只是帮助客户运用科学的方法挖掘、统一和整合需求,并借助技术手段满足客户需求。”
—— Brendon Buckley
江森自控北美医疗行业高级总监、全球医疗行业专家
4.2.1 H医院——北美第一家全方位数字化医院
H医院位于北美北部某一线城市的西北部,服务人口约85万人。人口增长持续对老医院陈旧的技术以及建筑设施提出挑战。在此背景下,H医院决定建设新的院区。
新院区基本信息:
医院属性:公立综合医院
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床位数:600张+
建设愿景:
清洁、绿色和数字化;通过应用最新技术,全面提升病患护理体验,同时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建设模式创新:
H医院采用了PPP建设模式,由融资租赁方作为代建方,直接对政府负责;
采用技术总包模式,由技术总包负责全部建筑智能化系统、诊疗智能化系统及IT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并协同传统机械设备承包商、电气承包商共同对施工工程总承包负责;
江森自控作为技术总承包,不仅参与设计、施工建设全过程,同时对后期运维效果负责,负责未来30年医院的设施整体运维。
传统建设模式 VS 技术总包模式
智慧亮点及收益:
以集成化床边终端为中心的智能病房场景
H医院的建设理念之一是彻底重造病患护理。为提升病房体验,H医院在单人病房中安装了带有摇臂的触摸式集成化床边终端,作为智能病房的交互界面。此终端集成了楼宇自控系统、护理呼叫系统、病患娱乐系统、点餐系统、EMR系统等楼宇智能化、诊疗智能化及信息系统,能够同时为病患及医护人员服务。病患可以通过此终端进行环境控制、呼叫和联系医护人员、点餐(仅限病历中允许的餐食)、播放娱乐及教育节目、了解医院及医护人员信息等;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此终端随时访问病历信息、病人体征信息、输入更新检查检验结果、进行药品输液扫码等,辅助日常护理工作。
以集成化床边终端为中心的智能病房
基于室内定位、流程自动化及自动物流的人流 / 物流管理
H医院总共规划了27000个室内定位标签容量(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医院室内定位应用之一,截至目前已经使用了1000个以上的资产定位标签及8000个人员定位标签),对人员、资产进行定位。同时,人员定位系统与众多诊疗应用进行了集成与联动,例如,当病人呼叫或HIS、EMR系统中表明有跌倒风险的病人发生离床报警时,呼叫及报警信息将优先发送至距离呼叫或报警病房最近的相关护理人员。此外,流程自动化系统大大提升了日常医护效率并减少医疗差错。
例如配药系统会根据医嘱系统自动进行配药并按照病区由自动导航物流车AGV送至各病区(为保证安全性,遭遇阻拦可以自动避让并拍照报警);病区分药站可以通过RFID药品检查系统辅助检查配药盘药品正确性(最快每秒检查150项药品);加上集成化床边终端的扫码及EMR比对,可以在高效率运作下保证最低的用药差错率。类似的自动化流程也被使用在诸如护理检验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病人日常采血检验通过扫码检验、气动物流、实验室自动分配、检验结果电子传递等一系列自动化流程,将从检验到结果递交的时间由原来3小时缩短至1小时。
基于室内定位、流程自动化及自动物流的人流物流管理
医院中间件集成及指挥中心
H医院除传统弱电集成外,通过中间件在14个关键系统(涵盖设施设备、诊疗及IT等)之间建立了超过15项集成应用(包括前述应用)。所有这些数据汇总在两个指挥中心,一个指挥中心侧重于建筑设施管理,保障医院具备“健康”的生命支撑体系;另一个指挥中心侧重于医疗服务,监视主要服务区域、实时管理和协调诊疗服务,保证每一位病患的就诊过程都是顺利、愉悦的。
医院集成化指挥中心
4.2.2 M门诊护理中心——完全以病患为中心的未来医院
M门诊护理中心位于美国北部,隶属于M大学,属于学术性非卧床护理诊疗机构。M门诊护理中心的建设目标是“为未来而建——改变整个护理流程和体验”。
门诊护理中心基本信息:
医院属性:学术性诊疗机构
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床位数:无
建设愿景:
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支撑客户体验(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将病患作为最重要的客户),同时为专业医疗人员提供最好的设施设备以支持他们的工作,以此教育未来的医疗服务提供者。
建设模式创新:
M门诊护理中心完全打破传统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模式,从理解当前(今天的价值流及局限)、畅想未来(创造优化的病患体验)开始,通过超过250位护理中心员工、解决方案提供者的参与和研讨,为病患到访的不同阶段(包括预约管理、到达及挂号、诊所内体验、结账及离开等)设计全新的工作流和服务流程。然后再“以终为始”地寻求各种流程、体验的实现技术手段。
智慧亮点及收益:
完整连续的病患就诊体验是M门诊护理中心最大的亮点
病患在家中即可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预约,并获得主动推送信息,例如挂号信息、医生信息、就医前准备事项、推荐路线、预约变更等;
抵达医院后,患者可按照之前推送的就医提示信息完成代客泊车,并获得代客泊车条码;
挂号过程中,接待员将会将代客泊车条码与患者定位手环进行绑定,以便在病患完成就诊后第一时间通知车童取车;
病患在诊区中可以自由活动、休闲或预约任何一项检查,诊疗临近,医护人员会通过定位系统主动找到病患并进行引导;
M门诊护理中心的诊室属于病患,当病患被分配至某一诊室后,护士、医生等会依次进入为病患提供服务,同时诊室门口的四色门灯会通过不同颜色显示病患目前处于的诊疗阶段;
完成诊疗后,病患可以继续预约下一次复诊时间,一旦开始结账,系统会自动提示车童将取车,保证病患等待时间最短。
完整连续的就诊体验源于前期场景设计
通过就诊体验的提升,投入近半年,M门诊护理中心的整体就诊量就增加了14%,夜间就诊量增加10%+、周末就诊量增加20%+。
基于室内定位的后台管理及持续改进
良好的病患体验来自于完善的后台管理。M门诊护理中心对所有病患及医护人员进行人员定位,可以管理所有人员的活动状态。自病患挂号起,任何一个环节的等待时间都得到记录,一旦等待时间超过预设报警值(例如10分钟),系统就会自动通知就近的护理人员向患者进行主动解释,此报警同时也会发送给下一个环节的医护人员;由于医护人员了解病患的位置,因此任何病患可以自由在护理中心内走动或休闲,当下一个诊疗活动临近,医护人员就会主动出现在身边进行引导;病人与护理人员的活动均被记录,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不断优化工作和服务流程。通过基于室内定位的病患体验及效率管理,不仅病患满意度得以提升,还通过流程及动线优化节约了近30%的诊疗空间。
4.2.3 R医院——东南亚区域型的医养及休闲目的地
R医院位于东南亚某经济发达地区,同时又是旅游度假胜地。因此R医院通过综合医院与社区医院的结合,致力成为东南亚区域型医养及休闲目的地,为旅游医疗、旅游疗养打造经典案例。
医院基本信息:
医院属性:公立综合医院
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床位数:1000张+
建设愿景:
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人性化的设施、服务与流程;打造灵活、模块化和集成的急诊医护流程;遵循当地绿色标准,打造可持续的都市医疗中心。
建设模式创新:
R医院为实现有目的地打造“个性”智慧医院,完全按照前述基准对标、需求分析、辅助设计、集成交付和竣工验收流程,将医疗工艺流程规划与相关智慧建设完全融合,由一家公司(江森自控)作为总包完成医疗工艺流程规划及相关智慧架构搭建和建设。从而使得各种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真正服务于业务和流程。
智慧亮点及收益:
一次预约、一次排队、一张账单
对于以医养+休闲为定位的综合医院,门诊体验至关重要。R医院的目标是打造敏捷性门诊体验。但不同于M门诊护理中心,作为经济发达城市的综合医院,R医院地处的地理位置和每日门诊数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可能复制M门诊护理中心一样的专人服务体验。
R医院结合自身特点,充分考虑了病患通过公共交通、汽车或步行到达医院的各种可能,综合利用自助查询机、柜台服务、网络服务或平板电脑等方式方便病患进行挂号;同时由于无法为每一位病患提供专人欢迎服务,R医院采用手机自动识别的方式,为预约病患提供欢迎短信推送服务;R医院通过RFID识别及排队系统分析,为病患提供推荐的优化诊疗服务路径(这些路径可以随时打印出来或下载至手机);排队系统在优化病患排序的同时,可以预测所有病患的等待时间,并通过手机为病患提供更新和优化建议;诊疗账单可以在最后一个诊疗服务点或任何一个自助机具上得到结算。R医院门诊优化流程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病患一次预约只需要一次排队等待、一次账单结算。
R医院门诊优化流程
紧急生命抢救处理预案
病患安全是医院的头等大事,抢救生命垂危病人分秒必争。R医院通过自动化应急预案系统,将诊疗信息、医护统一通讯以及建筑智能化系统结合起来优化紧急生命抢救处理流程。以处理心脏骤停为例,传统流程中由护理人员或陪护人员发现病患危险时才会启动Code Blue抢救流程,流程中不同医生、护士等先后接到通知,赶往抢救途中还可能由于寻找设备、等待电梯、手术室准备等耽搁时间。
由于七成的患者在心脏骤停前的6-8个小时都会出现前兆,R医院通过生命体征检测和诊疗信息系统分析,当患者的呼吸、心跳、血压不正常的时候,自动启动Code Blue抢救流程,并同时自动呼叫“快速抢救小组”全体成员,传递楼层、病房等信息;快速抢救小组人员在Code Blue流程启动时对电梯等设施具备优先调度权;建筑自动化系统也会自动将病房空调、照明、娱乐设施等自动调节至最适合抢救的环境状态;如需要手术,手术室、通道、电梯都会自动准备,减少一切可能产生的差错,争取抢救时间。
R医院紧急生命抢救处理流程优化
通过此紧急生命抢救流程优化,R医院医护人员可以在数分多钟内对患者进行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提高了3倍;心脏衰竭患者由于可以通过预警系统提前进行施救,存活率提高了近1.7倍,超过70%。
高效运营及绿色可持续
R医院通过中间件共集成了30个楼宇系统、诊疗系统及IT系统,总集成硬件点数超过9万。通过统一的集成化运维界面及持续优化改进,R医院通过了当地绿色认证标准体系认证,总节能量超过30%,年节能量折算超过2500万人民币。
4.2.4 J医院——一家兼具人性化治愈环境和高效运营的医院
J医院位于中国沿海一线城市。作为一家外资控股、符合国际标准的三级医院,J医院致力于通过采用国际最佳实践打造一家国内领先、国际认可的综合医院,提供以病人为中心、一体化高质量的综合医疗服务、医护人员专业培养和医学临床研究。
医院基本信息:
医院属性:私立综合医院
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床位数:200张+
建设愿景:
从整体设计到日常运营,此医院致力于建立一个兼具人性化治愈环境和高效运营的医院。
建设模式创新:
J医院建设过程中,结合了参照国际最佳实践与有目的地打造“个性”智慧医院的理念,通过江森自控BWSI(Building Wide System Integration,建筑侧系统集成)系统方法定义关键需求及应用(一般2~3个),其余技术应用以参照国际最佳实践为主。由医院管理团队、护理团队、江森自控项目团队以及关键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如护理呼叫、室内定位等)对这些关键需求及应用,以护理流程为中心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设计和建设。这种建设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建设效率,使得建设团队更加专注于核心需求及技术应用,解决关键需求矛盾。
此外,J医院采用整理规划、分布实施的策略。医院在规划阶段,多方团队尽可能地考虑未来的业务运营及技术应用可能,并以此为起点进行信息化、智能化基础建设,但是在末端和软件应用方面遵循按照需求逐步实施的原则。例如在综合布线及无线AP设计方面,所有的工位/区域都面向未来全IP物联应用进行管线布置(所有的工作站、智能设备、医疗设备等尽可能采用IP网络通讯),但是具体点位末端以当前应用为基础,使得医院开业至今(乃至未来数年),随着不同科室的逐步启用,不同医疗、运营团队的进入和需求变化,最多仅需局部点位调整即可满足全部需求,而不会再进行大范围开槽、布线工作;又如室内定位系统,J医院在设计初期就满足了车库10m以内、地上区域3~5m的全院定位基站布置,但是对于具体区域定位标签及应用开发,则遵循了逐步实施的原则(例如跟随科室发展及贵重设备投入,或病流、业务需求等),以平衡初期需求/投资和未来升级/扩容的矛盾。
智慧亮点及收益:
J医院建设过程中参照了大量国际最佳实践,因此诸如Code Blue应急响应、全院室内定位、门诊等候时间管理等前述应用在J医院中均有所应用,此处不再复述。
此处仅选出部分定义出的关键应用及J医院特色智慧亮点进行介绍。
以VAV为核心的环境控制
如调研显示,环境舒适度对于病患体验及护理恢复速度(护理效率)有很大影响,但由于国内智慧医院建设更加侧重于前端应用,因此这部分往往被忽视,或并不被认为是智慧医院的一部分。但J医院从“人性化治愈环境”和“高效运营”的愿景出发,对环境舒适度非常重视,采用了以VAV为核心的环境温度控制手段。
VAV(Variable Air Volume,变风量控制)作为一种先进的空调形式,由于其舒适性(全空气、气流组织可调整、新风量易控制、过渡季可实现全新风等)及节能性(比定风量节能20%~30%)等特点在国内办公、商业等环境得到广泛应用。VAV在国外也是改善医疗环境的主流技术手段之一,但国内医院多采用形式比较简单的风机盘管加新风机组(冷凝水害、噪音等问题)或多联机(制热效率低、新风不足等问题)等简单方式对环境温度进行控制。
J医院采用以VAV为核心的环境温度控制手段,不仅大大提高了环境舒适度,同时通过传染及洁净等敏感区域全新风送风(新、排风之间的全热回收实现节能降耗),降低空气感染风险;普通区域新风容量同样按照100%送风量设计,平时正常新回风混合送风以降低能耗,出现空气交叉感染风险时启用紧急模式切断回风,实现紧急状况全新风运行;全部空调系统通过楼宇自控系统实现高效运行。
这些在LEED金级评定中都称为J医院的重要亮点。
人性化、可追溯的病房护理
遵循“人性化治愈环境”的原则,J医院病房及护理设计不仅关注建筑结构(如隐私空间设计)、内装设计(温馨、安心的环境感受)和单一的智能化技术(温度、照明、窗帘等控制及护士呼叫等应用),同时非常关心病患的交互体验。例如在病房中,J医院认为最与病患安全及满意度相关的终端设备是病床枕边护理呼叫手柄(保证病患随时可以触及,进行紧急求助,而医护响应速度对病患安全及满意度影响极大),既然这样,“化繁为简”,病人应该可以通过枕边医护对讲手柄实现尽可能多的日常控制功能。因此J医院将照明控制、窗帘控制、病房娱乐遥控等功能都集成至枕边护理呼叫手柄(同时为温度控制等预留接口,视病房管理流程进行增减),保证病人随时可以完成这些病房设备的控制。根据国际相关研究报告,病患在越虚弱的时候,越希望控制周围环境;而对周围环境的控制能力可以很大程度增强病患自信,缩短治疗及恢复时间。
“高效运营”方面,J医院护理区域注重可追溯管理。除全院地上部分3~5m基础定位外,在敏感区域(如关键出入口、关键医护区等)还通过低频、超声波、Wi-Fi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精准定位。定位系统与护理呼叫系统相结合,可以对所有病患呼叫响应时间、响应人员、医护流程等进行追溯,对医护流程进行持续改进。此外,人员定位卡、标签同时也集成了呼救功能,保证医护人员可以随时进行求救(医患矛盾)或协助(护理过程),集成平台将传送呼救人员的位置至保安或其他相关人员,同时联动CCTV视频监控系统,指挥应急联动。特殊区域(例如产房等)还基于人员定位开发了特定应用(如婴儿保护系统、Code Pink人员丢失区域门禁锁止联动等)。
综合运维管理平台
为提高运维管理效率,J医院通过打造综合运维管理平台实现系统集成、能效管理和物业管理三大功能。这种体系结构与前述一体化智慧医院“生命”支撑中的HBMS(医院建筑管理系统)、EMS(能效管理系统)、FM(后勤物业管理系统)非常相似。目前,综合运维管理平台同时提供医院集成化楼宇管理(建筑设备、安全防范、冷冻冷藏、中心供氧、护理呼叫等)、能效管理(三表远抄、统计分析、能源看板、能效指标管理等)和物业管理(APP报修、微信报修、工单管理、库存管理、绩效考核、应急管理等)三大功能以及之间的联动分析,下一步J医院还将将医疗设备、后勤配送服务、被服服务、餐饮服务等纳入此综合运维管理平台,真正实现大后勤一体化管理。
4.3
江森自控既有医院智慧升级改造案例分享
“新建智慧医院关注需求、各有个性;而既有医院的智慧升级改造则更加需要因地制宜、解决关键矛盾,并且站在整体规划的角度保证每一次升级、改造即使只包括了智慧建设的一部分,但都向着统一的最终目标迈进一步,而非成为下一次推倒重来的起点。”
——孙靖 博士
江森自控亚太医疗行业总监
4.3.1 S医院(总院)——一个服务电话引发的建筑物联革命
S医院位于中国沿海一线城市,是一家超过一百年历史,国内首批通过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和JCI认证的公立医院,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医院基本信息:
医院属性:公立医院
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院)
床位数:1200张+(总院)
建设愿景:
打造国际化精品医院, 医院注重内涵建设,彰显人文关怀,体现“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发扬“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精神,坚持内涵建设与品牌拓展并重。
项目背景及模式创新:
多栋建筑于不同年代建设、多品牌设备系统独立运行、业务量远远高过设计负荷、物业运维人员技术水平不一,S医院在改造前面临着绝大多数老牌公立医院总院所面对的挑战。然而多年前由于门诊楼楼宇自控系统瘫痪,一个服务电话却引发了一场建筑物联革命。江森自控在恢复门诊楼楼宇自控系统后,与院方就总院整体建筑运维优化进行了一场深入探讨。S医院最终决定在不间断医疗服务的前提下,遵循整体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逐渐将不同的设备系统纳入同一平台进行管理,持续优化运维策略和提高运维效率。S医院的改造堪称一线城市市中心医院的改造典范。
智慧亮点及收益:
以物联升级优化室内环境并实现节能降耗
门诊楼系统恢复后,我们发现:
S医院多栋建筑由于建设年代相差较远,且设备系统采购分布于不同的采购标段,多套系统(超过4个空调品牌、8套控制系统)独立运行(部分系统处于手动控制或瘫痪状态)导致效率较低、管理困难;
同时,由于S医院门诊大厅及候诊区域人员过多,导致夏季室内温度过高(接近30摄氏度)、新风不足,病患投诉较多,严重影响病患满意度。
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S医院决定升级门诊楼楼宇自控平台,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整合医院内各栋医疗功能建筑的建筑设备,以提高舒适度及运维效率。在此整体规划指导下,逐个解决突出矛盾,实现分布实施。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将门诊楼楼宇自控系统(Metasys ®)进行改造升级,升级所有上位机、软件及网络控制引擎以提升整个系统的容量及处理能力;对门诊楼所有监控点位进行排查,保留所有可以使用的传感器、执行机构及现场控制器,替换损坏设备以节约成本投入;将楼内原PLC控制的水泵变频系统集成入Metasys ®系统,实现统一监控。
逐步分区域(尽可能不影响正常医疗服务)将院区内1200台独立运行的风机盘管系统进行联网升级,并集成入Metasys ®系统;园区内需要远程管理的VRV多联机也通过网关集成入Metasys ®系统,从而实现园内绝大多数空调末端的集中管理和联网控制,为后期优化打下基础。
通过空调末端集中管理,发现和评估人员集中区域的环境状况,对于夏季环境温度较高、新风不足的重点区域实施改造,共计增加60余台空调末端增大区域空调供冷负荷,同时部分区域增加了新风供给量,并重新进行了风/水平衡。
2号楼、5号楼新增机房群控控制系统,并将原有楼宇自控系统以及6号楼控制系统集成入Metasys ®系统,从而实现所有空调系统的物联升级,并通过综合管理控制持续优化环境舒适度及运行效率。
通过空调系统物联升级,S医院夏季门诊候诊区域环境明显得到改善,病患投诉显著下降,同时总体能耗下降近20%。
一体化监控平台系统逻辑架构图
向整体运维要效率
升级后的METASYS平台不仅解决了室内环境和空调运行效率的问题,同时作为建筑设备综合平台,S医院还逐步将洁净环境等非传统建筑设备、建筑环境内容都集成入METASYS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此外医院还增设了能效管理平台、物业管理平台,保障医院智慧发展“健康”支撑体系。三大平台统一运行于医院专设的整体运维指挥中心,并聘用高学历、高科技人才进行运维管理,提高S医院运营管理效率。医院于2018年获得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的称号。
系统机房群控界面
4.3.2 X医院——始于安防、终于安全
安全始终是医院首要关心的问题,医院对安全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安全防范或消防报警,更加深层次地涉及到广义的设备安全、病患风险、医疗安全等。
“始于安防、终于安全”成为众多医院追求的目标,也成为众多既有医院改造的热点。目前,我们接到了多家国内医院或区域卫生管理机构提出此类智慧改造需求,但整体建设模式及运营方式尚在不断演化过程中。作为本白皮书的最后一个案例,我们希望不仅局限于单一案例,而选取了典型的三个进行中的项目,提取其共性对此话题进行探索和分享。
案例医院基本信息:
案例1:
属性:部级公立医院
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
床位数:2000张+
案例2:
属性:市级公立医院
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床位数:600张+
案例3:
属性:市级卫建委
下属医院数量:近30家
建设愿景:
安全是医院的首要工作重点,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实现建筑、设备、人身、财产以及医疗的全方位安全保障,防患于未然,打造新时代安全医院。这些医院的安全目标包括:
确保医护、病患及家属的安全;
确保建筑、设备及关键医疗系统的完整性;
在紧急及灾难状况下,确保医院依旧能够提供合适的、可持续的医疗服务;
确保医院对潜在风险具备应对弹性和安全保障能力。
项目背景及模式创新:
三个案例的背景需求既有共性部分也有相应优先级差异。
共性方面,三个案例均属于公立医院范畴,对于全方位安全需求迫切。作为既有医院,都存在设备管理、安防管理、医疗专用系统(如医疗气体)等安全相关系统管理分散的问题,希望通过统一平台实现一体化管理。
差异化方面:
案例1的楼宇自控系统(建筑设备管理)、能效管理系统比较成熟(均采用江森自控解决方案),但作为著名部级医院,门诊人员混杂、一号难求、众多人员秩序隐患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医院管理者。因此基于近年快速发展的安全防范技术解决门诊人员管理矛盾成为案例1的首要需求,同时基于此安全管理平台,未来将逐步整合楼宇自控、能效管理、专用系统等实现全方位安全管理。
案例2作为二级甲等医院,病流及医患安全没有案例1那么突出,但众多电力设备、给排水设备、暖通设备、特种设备(锅炉、电梯等)、医疗气体、重要区域安全管理分散,导致隐患过多,往往顾此失彼。因此设备安全管理成为医院的首要需求,并希望在此基础上逐步纳入安防、人流等管理。
案例3作为市级区域管理机构,下属近30家不同级别的医院。机构管理人员认为下属三甲、二甲医院的设备管理相对比较成熟,但是众多乙级医院、社区医院的安全隐患完全处于不可控的状态,因此由简至繁,先重点(直接危害医患生命的,如消防系统)后治面(设备、医疗流程等)成为案例3安全平台的建设策略。
由此可见,尽管三个案例建设优先级有所不同,但对于安全医院的愿景是相同的,都希望建设全方位的安全平台。因此医院安全管理平台的整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至于具体实施,可以根据各医院实际情况制定逐步进行策略。
智慧亮点及收益:
全面的安全保障
对于很多类似于案例1和2的大型综合医院,就诊量巨大、医护及后勤工作人员繁忙、设备陈旧顾此失彼是共性问题。在传统安全隐患外,还会有号贩子、医患矛盾、院内感染、病人走失、婴儿被盗、污物处理等挑战。医院不同年代采购的不同品牌安防设备无法打通,更无法和非安防系统(电梯、楼宇控制、医疗气体等)无缝统一管理和联动,造成医院安全管理复杂、混乱。
尽管不同医院及卫生管理机构的安全管理平台建设优先级有所不同,但建设愿景是基本类似的,都希望建立全面的安全保障及预警系统,但由于资金和现实情况只能逐步实施。这种情况下,整体规划尤为重要,以免后期出现每次都是从头再来的情况,浪费人力、物力投入。总结三个案例的需求,全面安全保障主要来源于消防、设备、安防和医疗安全4个方面,其总体逻辑架构如下图所示。
医院安全管理平台体系架构
将原本分散在不同系统中的安全相关报警及数据采集、集成和关联起来,转变为实用的安全管理信息,为医院提供更好的可视化安全运营管理和态势控制能力,实现人机互动和责任人与流程互动,满足对智能化安全管理的需求。其中,应急预案管理是基于医院行业及自身需求而预定义的规则和业务逻辑,通过自动(或人工交互)可视化工作流,指导操作人员进行应急反应,并可实时改变、修订工作流和预案。
基于AI的态势感知
医院综合安全管理平台与传统IBMS集成所有数据不同,此平台更加关注安全相关的数据分析、报警管理、影响评估及应急处理流程等,而非日常操作优化。和众多集成平台一样,如果不依靠智能分析,医院综合安全管理平台中的众多安全隐患往往容易被忽视。随着近年视频识别、行为分析等AI技术的发展,态势感知成为趋势,基于态势感知的安全预警为医院安全增加了一位前沿卫士。
例如在案例1中,为解决号贩问题,传统做法是将已有号贩信息输入资料库,通过人脸识别进行比对,当发现号贩时触发报警并通知保安。通过人脸识别和行为分析的结合,目前医院综合安全管理平台可以通过AI分析识别频繁出现在挂号区域且形迹可疑的疑似号贩人员,进行识别和锁定;并将报警及相关视频、照片等信息推送给就近的安保人员上前询问做出判断;然后根据判断结果,对此疑似号贩人员进行标记,若再次出现即可自动识别,通知安保人员及时进行处理。
基于态势感知智慧安全应用示例
对于其他类似的情况,例如医患冲突、医疗设备故障、婴儿被盗、火灾等情况如果发生,散布于医院各处的各类传感器将同样可以首先进行“感知/监控”,进而将数据传输到安全指挥中心,通过AI系统进行态势分析。例如声音传感器检测到某处噪音过大,存在潜在的医患冲突风险,系统将控制摄像头锁定噪音源,分析区域人员行为并全程录像,经过人工/自动判断后,通知附近安保人员前往处理,并对相应门禁进行联动控制,确保安全可控;又如通过医疗气体压力检测预判可能存在的故障,并智能判断故障可能影响的范围及应急措施可持续时间,从而作出正确的处理决策;以及通过脚环判断婴儿位置,禁止无医护人员授权的婴儿离开指定区域,一旦发生异常直接触发Code Pink人员丢失报警,并锁定相关区域门禁系统等。
标准应急处理流程(SOP)
医院拥有众多成熟的应急预案(如停电、停水、火灾、医患纠纷等),将这些应急预案从纸面变成医院综合安全管理平台中的标准应急处理流程(SOP,Standard OperationProcess),从而自动化联动或半自动化辅助医院应急指挥调度,进一步保障医院安全管理的标准化水平,提高安全事件响应速度。
医院安全应急处理预案示例
以上从“新建医院”及“既有医院”两个维度,呈现了江森自控基于自身丰富的产品及集成能力,融合了楼宇技术、医疗技术和医院业务流程,在全球智慧医院建设及运营的探索与实践。
5、结语
面对中国人民日益增长和提高的医疗需求及城镇化、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挑战,智慧医院的建设成为破局的关键一招。目前,中国的智慧医院在政策、技术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正在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但关于智慧医院的定义、建设方法、技术架构等在业内还未形成共识,中国智慧医院的总体建设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江森自控联合多方专家开展了此次关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智慧医院需求及认知的深度调研,并基于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及业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江森自控的相关经验与案例,撰写了该白皮书。
在白皮书撰写过程中,我们还获得了来自医院、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的诸多专家的支持与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尽管白皮书中的结论与内容是经过我们再三斟酌与考量的结果,但不可避免地仍会存在诸多不足与局限。我们希望此白皮书中关于不同利益相关者需求和认知的洞察,所提出的“有思维、能感知、可执行”的智慧医院新维度,基于建筑侧系统集成的智慧医院建设“五步法”以及用以支撑医院生命体系的参考架构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行业讨论、激发大家对智慧医院的持续探索。
展望未来,中国智慧医院的发展还需要更多有志之士共同努力与奋斗,江森自控愿与各界同仁一起,持续拓宽智慧医院的内涵、扩展智慧医院的功能,为打造安全、舒适、可持续的智慧医院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4-2017.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017.
[3]陈秋晓, 张莹, 姚志刚,姜忠.智慧医院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医院管理论坛2013(3): 52-54.
[4]史洪飞.解放军总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初探[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34(5):522-523.
[5]王永明.关于智慧医院智能化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探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4(11): 90-93.
[6]何伟.智慧医院发展的新契机——论物联网技术为医疗带来的巨大变革[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2):39.
[7]游世梅.智慧医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医疗装备,2014(10):19-21.
[8] GHMS-China, Global Hospital Management Survey – China
Management in Healthcare Report[R]. 2014.
[9] Yu X, Han H, Du J, et al. mHealth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ow mobile technology is transforming healthcare in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conomies[J].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Technology
Innovation at Brookings, 2014.
[10] Holzinger A, Röcker C, Ziefle M. From smart health to smart
hospitals[M]//Smart health. Springer, Cham, 2015: 1-20.
[11] Catarinucci, Luca, Danilo De Donno, Luca Mainetti, Luca Palano,
Luigi Patrono, Maria Laura Stefanizzi, and Luciano Tarricone.
An IoT-aware architecture for smart healthcare systems[J].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2, no. 6 (2015): 515-526.
[12]俞磊,韩咏竹,杨松涛,阚红星,黄方亮,沈同平.云计算技术在智慧医院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8).
[13]Joint Commission. 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hospitals[J]. 2015.
[14]曹力,汤少梁,许可塑. “互联网+”时代智慧医院前景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9).
[15] Kanase P, Gaikwad S. Smart Hospitals Using Internet of Things (IoT)
[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RJET) Volume, 2016, 3: 1735-1737.
[16]艾媒咨询.2016-2017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研究报告[R].2016.
[17]钱海, 费科峰, 沈剑峰.国家智慧医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院,2016, 20(8):18-21.
[18]李金梅.微信智慧医院应用初探[J].中国新通信,2016(13).
[19] ENISA. Smart Hospitals: Security and Resilience for Smart Health
Service and Infrastructures[R]. 2016.
[20]秦荣昌.智慧医院建设探讨与研究[J].智能建筑, 2016(5):74-77.
[21]项高悦, 曾智, 沈永健.我国智慧医疗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 19(24):2998-3000.
[22]余雷,张建忠,蒋凤昌,等.BIM在医院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7.
[23]2017智慧建筑白皮书[R].阿里巴巴研究院, 2017.
[24]赵宇,张贵民,张静,潘斐斐.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6~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57-270.
[25]许俊杰, 陈军.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系统及其发展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7, 32(10):118-121.
[26] Rizwan P, Suresh K.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low investment smart hospital using internet of things through innovative approaches[J]. Biomedical Research, 2017, 28(11): 4979-4985.
[27]王凯.基于互联网+BIM的智慧医院的展望与思考[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7,9(4):94-97.
[28]徐若然,周博雅,朱伯健,等.一体化智慧医疗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18(1):72-74.
[29]冼志豪,李倩,郑超伟,罗剑宏,梁燕玲,夏颂荣.新医改形势下基层医院建筑与装备的发展需求研究(十一)——“智慧医院” 理念在医院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8,19(3):91-97.
[30] Thishi Surendranathan. Smart Infrastructure: Improving healthcare[R]. KPMG. https://home.kpmg.com/uk/en/home/insights/2017/05/smart-infrastructure.html 2017-5/2018-6-3.
[31] Randolph Gordon, Marc Perlman and Maulesh Shukla. The hospital of the future How digital technologies can change hospitals globally[R]. Deloitte. https://www.deloitte.com/us/global-hospitalof-the-future,2018-8-1.
[32] Accenture. Digital Health Tech Vision 2018[R]. https://www.accenture.com/t20180625T060849Z__w__/us-en/_acnmedia/PDF-
78/Accenture-digital-health-tech-vision-2018.pdf#zoom=50,2018-5-24/2018-7-10.
[33]夏小燕,吴淳,黄培杰,严慧文.新时代、新格局下的社会办医致胜之道[R].上海: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8.
[34]艾瑞咨询.大数据时代下的健康医疗行业[R].2018.
[35]林涛涛.民营医院发展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8(18):104.
[36 张建忠,李永奎,张艳,等.智慧医院项目的建设与运维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