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为中国福建省下辖县级市,由泉州地级市代管,于1987年12月自晋江县析置。石狮是亚洲最大服装城、福建综合改革试验区、著名侨乡。位于环泉州湾核心区南端,市域三面环海,北临泉州湾,南临深沪湾,东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西与晋江市接壤,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城市。
建制沿革
自唐朝以来,石狮是南安县、晋江县境地。
唐武德元年(618年),石狮境内行政区域属建州南安县。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石狮境域属泉州晋江县。
宋初,石狮境域属平海军晋江县,后属泉州晋江县。元代,属泉州路(一度改称泉州府)晋江县。明代,石狮境域属泉州府晋江县。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增设晋江县石狮分县。以晋江县贴堂县丞驻石狮街,代管安海。乾隆三十五年,石狮县丞移驻安海旧通判署,嗣后,改设安海分县,石狮一带事务仍归晋江县处理。清代,石狮境域属泉州府晋江县。
民国元年,石狮境域属南路道晋江县。民国三年,属厦门道晋江县。民国十六年,属福建省晋江县。民国廿三年7月,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晋江县。民国廿四年10月,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晋江县。
1942年设石狮镇,属晋江县。
1949年9月,石狮境域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晋江县。
1949年09月02日,石狮镇解放。10月,建立乡镇人民政权。石狮区域为晋江县第八区(石狮、至善、霞坡)、第九区(复兴、永宁)。
1950年,废除保甲制度。6月,石狮区域为晋江县第八区(石狮、大同)、第九区(永宁、复兴各大部)、第十区(至善、霞坡及永宁、复兴各一部)、石狮镇(石狮市区)。
1951年7月,石狮区域分属晋江县第八区、第九区、第十四区。第八区,区公所驻地在梧林,辖沙塘、梧林、坂山、容卿、塔山、上郭、塘市、后洋、龟湖、三吴、洪窟、玉浦、锦桃、龙塘、港塘、龙福、湖林、杏田、许林、后坊、格潭、梧塘、高霞、社山、罗山25乡。第九区,区公所驻地在永宁,辖莲埭、莲塘、锦林、洋厝、双湖、蚶江、古莲、祥芝、石湖、伍鸿、东埔、厝上、锦溪、联溪、沙郭、梅港、洋沙、三芳、青山19乡和永宁镇。第十四区,区公所驻地在石狮,辖五星乡和宽仁、新华、玉湖3街,撤销石狮镇建制。
1953年,第一次普选后,晋江县十三区(石狮)成立区人民政府。
1955年9月,石狮恢复镇建制。石狮区域分属晋江县石狮镇和港塘区,辖17乡;双湖区,辖12乡;永宁区,辖9乡1镇。
1956年6月,石狮镇升为晋江县县辖镇。石狮区域分属晋江县石狮镇,辖五星乡和新华、新湖、宽仁居委会,共设3街。莲塘区,区公所驻地在莲塘,辖祥芝、东坡、伍鸿、厝上、锦林、莲塘、石湖、蚶江、龙塘、龟湖、杆东、子英、联溪13乡和永宁镇。栖梧区,区公所驻地栖梧,辖大仑、彭田、上郭、后洋、石龟、湖北、龙湖、古宅、紫华、坂山、福林11乡和衙口镇。
1958年3~8月,晋江县撤区并乡,石狮区域分属石狮镇、蚶江乡、祥芝乡、龟湖乡、永宁乡,共设4乡1镇。
1958年9月,实行政社合一,晋江县撤乡成立人民公社。石狮区域分属晋江县石狮人民公社、祥芝红旗人民公社。石狮人民公社,管委会驻地在石狮,辖外高、港塘、曾坑、梅港、永宁、洋厝、后杆柄、龟湖、洪窟、水头、三吴、塘边、大仑、子英、浦内、杆东、沙堤、容卿、新湖、五星、宽仁21个生产大队和新湖、五星、宽仁3个居委会,祥芝红旗人民公社,管委会驻地在伍堡、辖锦溪,锦林、石湖、祥芝、古山、古莲、东埔、蚶江、莲塘、莲埭、双湖、伍堡、厝上13个生产大队。
1961年6月,石狮人民公社析出永宁,成立永宁人民公社,祥芝红旗人民公社析出蚶江,分别成立祥芝人民公社和蚶江人民公社。1964年6月,恢复石狮镇建制。石狮境内设1个镇4个人民公社,辖72个生产大队、4个居委会。
1980年1月,属晋江地区晋江县。
1986年1月,属泉州市晋江县。
1988年9月30日石狮市正式成立。
1990年10月,撤销石狮镇建制,成立石狮街道。
1991年10月,撤销祥芝乡建制,成立祥芝镇。
1993年7月,石狮街道一分为四,成立宝盖镇、灵秀镇、凤里街道、湖滨街道。
1997年石狮市辖2个街道、5个镇,15个居委会、100个行政村。
2007年,石狮市辖9个镇(街道),其中镇7个、街道办事处2个,村(社区居)委会122个,其中村101个、社区居委会21个。
行政区划
唐代,石狮境域先属南安县管辖,后属晋江县管辖,实行乡、里、保、邻地方制度。
宋代,晋江县分为5乡,统23里。今石狮辖地为安仁乡弦歌里和永宁乡的永宁里、江阴里、聚仁里。
元代,晋江县城内分为3隅,城外分为47都。石狮地处城外,共设9都,即十七都、十八都(今凤里、湖滨街道、灵秀镇、宝盖镇及龙湖乡地域)、十九都(今凤里、湖滨街道、灵秀镇、宝盖镇一带)、二十都(今祥芝镇及永宁、蚶江等镇地域)、二十一都(今祥芝、蚶江镇地域)、二十二都(今蚶江石湖一带)、二十三都(今蚶江镇一带)、二十四都(今凤里、湖滨街道、灵秀、宝盖、蚶江等镇地域)和二十五都(今罗山镇及宝盖镇地域)。
明代,沿袭元制,将十七都、十八都合并。石狮境内十七、十八都辖4图40甲,十九都辖4图40甲,二十都辖4图40甲,二十一都辖2图20甲,二十二都辖1图10甲,二十三都辖4图40甲,二十四都辖7图70甲,二十五都辖1图10甲,共设8都27图270甲。
1971年2月,石狮镇和石狮人民公社合并,撤销石狮镇建制。1977年4月,恢复石狮镇建制。
1984年10月,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石狮区域分属晋江县石狮镇、石狮乡、永宁镇、蚶江乡、祥芝乡。1985年3月,撤销石狮乡,并入石狮镇;8月,蚶江乡改建制为蚶江镇。
1987年12月,石狮境内行政区由原晋江县石狮镇、永宁镇、蚶江镇、祥芝乡,组成石狮市,共设3镇1乡,辖91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
凤里街道 面积3.98平方千米,辖8个居委会、3个行政村:东村、后花、宽仁、馆顶、仁里、新华、华南、华仑;新华、五星、大仑。
湖滨街道 面积6.17平方千米,辖6个居委会、4个行政村:湖东、新湖、湖南、金林、仙迹、花园城;曾坑、、长福、林边。
蚶江镇 面积34.38平方千米,辖19个行政村:石渔、锦里、莲东、石壁、锦亭、石农、锦江、莲中、东垵、水头、大厦、蚶江、莲西、洪窟、古山、厝仔、莲塘、溪前、青莲。(另有一说面积38.47平方千米)
祥芝镇 面积46.51平方千米,辖28个行政村:伍堡、西墩、祥渔、祥运、祥农、大堡、洪厝、古浮、莲坂、后湖、丘下、赤湖、东店、杨厝、西港、东园、莲厝、郭厝、厝上、锦尚、卢厝、港前、谢厝、深埕、东埔一、东埔二、东埔三、奈厝前。
永宁镇 辖有1个居委会、20个行政村:永宁;沙堤、下宅、郭坑、山边、院东、郭宅、塔石、西偏、洋厝、前埔、子英、西岑、港边、梅林、外高、浯沙、金埭、沙美、新沙堤、后杆柄。
宝盖镇 面积21.53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玉浦、上浦、雪上、塘头、龙穴、杆头、坑东、前园、前坑、塘后、后垵、松茂、仑后、龟湖、塘边。
1999年7月15日,经省民政厅批准,增设鸿山镇,辖从祥芝镇划出的西墩、东埔一、东埔二、东埔三、伍堡、洪厝、莲厝、郭厝、东园、丘下10个村;增设锦尚镇,辖从祥芝镇划出的锦尚、东店、厝上、杨厝、西港、深埕、谢厝、卢厝、港前、奈厝前10个村。
2000年,石狮市辖2个街道、7个镇:凤里街道办事处、湖滨街道办事处、灵秀镇、宝盖镇、蚶江镇、永宁镇、祥芝填、鸿山镇、锦尚镇。
2003年末,石狮市辖2个街道(凤里、湖滨)、7个镇(永宁、蚶江、祥芝、宝盖、灵秀、鸿山、锦尚),2个居委会、19个社区、101个村委会。
2007年,石狮市辖9个镇(街道)。其中镇7个、街道办事处2个,村(社区居)委会122个,其中村101个、社区居委会21个。
2011年,石狮市辖7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02个村和25个社区。
石狮市2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镇:
街道办事处:湖滨街道、凤里街道。
镇:灵秀镇、宝盖镇、蚶江镇、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永宁镇。共有21个社区、101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地貌
石狮处于华南褶皱系闽东火山断拗带,在东南沿海动力变质带的中段。在全国区划位置上,属闽粤沿海花岗岩丘陵亚区的一部分,地貌形态不一,以台地、冲积海积平原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土壤以红壤、风沙土为主。
气候
石狮临北回归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季风显著,雨水充沛。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最热的七、八月份,平均气温在12℃左右,全年平均气温20℃~21℃,无霜期全年长达320多天,常年降雨量911~1233毫米。夏季多干旱,5~10月份常有台风。
水文特征
人口民族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1.9万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湖滨街道81494、凤里街道79052、灵秀镇75261、宝盖镇54757、蚶江镇56953、祥芝镇43714、鸿山镇33157、锦尚镇24666、永宁镇49732。
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满族、畲族等少数民族,通闽南方言泉州话。
经济概述
综合
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0.5亿元、财政总收入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9.42亿元,分别比增15.2%、21.2%和25%,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居全省第一。
2008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0.2亿元,增长16.5%;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8.1%、16.6%,三次产业比重为4.9:53.4:41.7。农业总产值23.3亿元,增长1%;水产品产量33.6万吨,增长4.8%,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3.52万吨,位居全省第二名。财政总收入22亿元,增长2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6亿元,增长23.1%。金融机构存贷比例提高到72%,石狮农村合作银行正式开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4亿元,增长15.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85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5元,保持全省第一,实际增长9.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59.99亿元,比年初增长4.7%。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22位,保持全省十强县(市)第2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9亿元,增长30%,101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76.5%;协盛协丰一期投产,鸿山热电厂、PTA等一批大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财税
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在完成土地改革基础上开始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6年春,基本上实现以农业合作为标志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石狮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也出现人民公社运动,出现二个基层经济政治合一的联合体。这一时期,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较大,且种植业占重要组成部分。
1987年建市时,80%以上人口、97%土地、70%经济的比重在农村。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逐年降低。农业劳动力从1985年的50.05%降为1988年30.17%,而工业加工业的劳动力却从1985年的23.91%上升到1988年的38.27%。耕地减少,仅1985年到1987年,石狮镇就减少耕地1281.5亩,减少4.15%。石狮农民生产性投资占纯收入的比例由1983年的13.46%下降为2.50%,农业投资下降,生产后劲不足。1985年,生态恶化,种养萎缩,石狮镇水土流失面积达27.7万亩,占土地面积的23%。随着石狮工商业的发展,农业某些方面诸如劳动力、耕地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致使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降低,农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991~1995年,工业小区开发、道路兴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较多耕地,1990年石狮耕地82154亩,1995年锐减为56940亩。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对农业保护、扶持力度,1995年5月,全市共划定农田保护区136片,总面积51128亩。增加投入,改善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菜篮子工程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好的效果,确保在工业迅速发展形势下,农业不滑坡。
1988~1997年,农业产值逐年稳步增长。1997年农业产值43073万元,比1990年增长107%,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表现为种植业比重逐年降低,畜牧业稳定增长,渔业发展迅速。1997年,蓝色产业继续壮大,渔业生产明显加强,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1997年水产品产量18.6万吨,比1996年增10.86%,产值6.5亿元。新增浅海和滩涂养殖面积1179亩,新增产量760吨。
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境内工业有电力、皂烛、酿酒、印刷、碾米、烟丝、造船、农械、木器、竹器、布鞋、金属工艺、美术工艺、皮革等行业。“文化大革命”期间,石狮民间办起小工厂、小作坊,加工螺丝、小五金,还办起像章厂33家。石狮的传统工业是首饰加工、锡器、通草画工艺品。生产汽车配件、小五金、塑料制品等制造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1978年以后,国有企业在石狮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个体、私营经济比重大。石狮居民利用闲人、闲房、闲资创办以生产服装为主的家庭式企业,而后,内联外引逐步发展以联产为主的个体、私有企业,引进外资办“三资”企业,通过内联扩大企业规模。同时,以股份合作发展企业集团。
1991年,在石狮仅有27家小规模印染企业、14家小型电镀企业时,就规划建设了全国最早的污染集中控制区——祥芝大堡集控区。国家环保总局高度评价了超前于产业经济发展的该项目。时任国家环保局局长、原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在视察大堡集控区时,高度赞扬并欣然命笔题词:“大堡工程,南华生辉”。
2008年工业总产值427.9亿元,增长22.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16.61亿元,增长29.6%,其中纺织服装业产值193亿元,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1.58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科技
文体卫生
基础设施
友好城市
截至2007年10月31日,石狮市已经与3个国内外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交通
陆路
泉州环城高速公路过境,众多的道路直通晋江市区和泉州市区,距泉州主城仅10多分钟的距离,陆路交通十分方便。
航空
石狮市紧邻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每天有往返国内个大中城市和港澳台地区的航班,有前往曼谷、仁川、济州、马尼拉等地的国际航班。
海运
石狮是一个沿海城市,海运发达。紧邻泉州港。
民俗风情
民间信仰
石狮民间信仰颇为芜杂,从儒道释到一些鬼魅神祗,都有人祀奉,形成一种泛神崇拜。除观音菩萨和关帝有广泛的祀奉外,各乡村还祀奉“都公”、乡里佛、挡境神或角头佛等。如永宁城隍庙内有二十四司、四大将、三夫人,直至差役小鬼,配备齐全,各司其职。
各行各业所祀神佛各异。商人祀奉关帝、财神爷(赵公明);教书先生祀奉孔夫子、魁星爷;医生祀奉保生大帝;理发匠祀奉吕洞宾;土木工匠祀奉鲁班;渔民和航运者祀奉妈祖;戏班祀奉相公爷(田都元帅);乞丐则祀奉李铁拐。
民风习俗
婚嫁
石狮境内的男女婚嫁,历来有一整套繁琐礼仪。首先是提亲,由媒人或亲友介绍男女双方情况,经父母同意,确定议婚意向。提亲后送庚帖,即“提生月”。媒人把女方用红纸书有生辰日月的庚帖送至男方家。男方将其压在厅堂神龛香炉底下。3天之内,若家事顺遂,即谓“三日圆”,适于缔亲。“三日圆”之后,男女双方择日央请婶姆、长辈到对方家中察看仪表,了解人品和家况,谓之相亲。
结婚当天清晨,男方安排花轿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头罩乌巾上轿.挥泪哭别,然后“封轿门”。花轿一到男家,即由新郎撕去封条,“踢轿门”,由一男孩将新娘“请出轿”。新娘在两位婶娘的牵扶下,步经厅堂进入洞房。进洞房后,由新郎挑去新娘罩头乌巾,夫妇共吃“相见圆”(红色糯米丸)。是夜,新郎新娘在厅堂跪拜天地,然后开始“吵新娘房”(闹洞房),尽情逗乐。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妻回娘家,称之为“做女婿”。娘家办酒席接待新女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自由婚姻,一夫一妻制。童婚、纳妾、嫁木主、女婢陪嫁等婚姻劣俗废除。未婚男女两相情愿,符合结婚年龄,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开个茶话会或“旅行结婚”,即告婚礼完成。“提亲”、“送庚帖”、“相亲”等旧俗大都自行消失。
生育
民国以前,石狮农村和沿海渔村普遍采取土法接生,产妇和婴儿死亡率高。致使境内有许多愚昧落后的地方生育习俗。
产妇临盆,家人煮甜鸡蛋让其吃下“压肚”。产后一个月内,妇女一日多餐,要吃姜油煎炸的鸡蛋、线面,以及鸡鸭、参茸等滋补品,为其祛除风寒,恢复体质。产妇忌吹冷风和浸洗冷水,外人不得进入“月内房”。
婴儿出生,初哺以甘草黄连汤以至珍珠粉,后喂以母乳。婴儿出生9日,长辈为其安置摇篮。出生14日,生男者得向堂亲邻里分赠“糖豆”报喜,并给产妇娘家送去香油饭,俗称“报生饭”。娘家则回赠鸡、鸭、鱼、蛋、线面等食品,给产妇“补月内”,同时送给婴儿四衫、四裘及被裙等物。到了满月,娘家得备办“满月红”(婴儿穿的红衣服)、虎仔帽及布料送到男家,并蒸“满月圆”和相当数量的鸡蛋,供婴儿“剃头”之后分赠亲友;男家则回赠粿粽、“三牲”等物。满月前一天,请理发师为婴儿“剃头”,在婴儿后脑勺留一小撮羊尾巴,俗称“寿毛”,寓意长寿百岁。“四月日”(4周月),开始让婴儿坐轿车,婴儿的姑母赠予“涎围兜”,外婆家则赠予裘衫、金银手链、帽子、布料及面制“四月日桃”。男家则以粿、粽回赠。
十六岁,男称“成丁”,女称“及笄”,意即长大成人。于是大办酒席,隆重庆贺。外婆家赠送毛巾、扇子、服装、布料、金首饰、自行车以至彩电、摩托车等丰厚礼物。其他亲友也都有比较贵重的馈赠。十六岁是最后一次祀敬床母、檐口妈和七娘妈等神明,除供品特别丰盛外,有的还把亲友赠送的首饰、衣物、电器等礼品一并陈列敬神,让人参观,藉以炫耀孩子的“贵品”。
寿庆
石狮人做生日,均以农历出生年月为依据。逢十,即五十、六十、七十、八十岁,称“大生日”。但也有提前一年做生日,即七十九做八十生日。因方言“九”与“久”谐音,寓意长寿。不逢十则为“闲生日”。以前,由于人口平均寿命较短,一般娶了儿媳、嫁了女儿,有了孩子,五十岁便开始做“大生日”。“闲生日”较为简单,一家人(包括已出嫁女儿)团聚,早晨吃吃鸡蛋线面.中午加加菜即可。做“大生日”则颇为隆重。寿庆前夕,在外地的儿孙辈都要提前回家、女儿则要和女婿、外孙回娘家,同时送来猪脚、线面、金首饰等寿礼。石狮境内还有在做“大生日”时为长辈做寿衣、置寿板,以示孝道的习俗。做寿衣称做“张老衣裳”;置寿板,即预备老人百年后收殓的棺木(有的只备木料)。运寿板时,要请“红甲吹”迎送。寿板以红漆为底色,绘有二十四孝图案,并用新草席包扎,挂上红布,再插以金花,然后竖放在祖厅旁。
丧葬
石狮境内历来葬礼隆重,葬仪繁琐。凡年上半百或已身为祖辈的老人临终前夕,将其抬到祖厝厅堂,置于用4块床板搭成的简易床铺上,为其更换寿衣,俗称“上厅边”。老人辞世后,即用被单将其盖紧,并在尸体上放置一面铜镜。
丧家门口悬挂白布,门上贴白色挽联;分派堂亲到诸亲戚家“报丧”。被报亲戚,应给报丧者一杯清水,让其嗽上一口,余者倒掉以示添“彩气”。
老人去世后,多在翌日由“土公”将尸体抬移入棺,并用冥纸、面巾填塞“寿内”,然后封棺钉盖。其时,道士做法事,唢呐哀鸣;倘有生肖与死者相克的,应自回避,以免冲煞。倘为妇女去世,应待其娘家亲眷观看后,方可入殓。
入殓后,即将死者用过的衣物,草席等物送至村外荒郊焚烧,俗称“送草”或“送脚尾”。
“送草”后设置灵堂,堂上立置纸龛和死者遗像,灵柩停放堂中,四壁列置亲友送的挽幛、花圈。就近另设“丁忧所”,接待亲朋故友及有关人士吊唁。亲友邻居的赙仪,俗称“金银礼”,由族亲专人签收。守灵时日少者1昼夜,多者3~7日。守灵期间,每早由媳妇、女儿在龛前哀号;崇佛信道者大多还“做功德”,请僧道摆神坛,做法事,超度亡灵。
出殡时,棺夫先把灵柩移至宅外开阔地,孝男孝孙跪列两旁。孝眷跪地哭挽,行过“棺前祭”,送葬队伍徐徐行进,锣鼓阵阵,哀乐齐鸣,哭声凄切。出殡队伍前面、左右均有数人沿途“压金银”、鸣放鞭炮。有的还特制一面“灵旌”,由族中命相最好的年青人骑马执旌于队列之中。同时,聘请一位武官骑马殿后。灵柩抵达墓地,先祀“后土”,再行墓前祭。诸礼完毕,棺木落土,孝眷以丧服掬土一,依次绕墓地一周,徐徐将士撤入墓中,俗称“帕土”。此后即由送葬族亲邻里合力封盖墓穴。尔后,送葬队伍红灯前导“归虞”,俗称“返主”。丧家设宴飨客。“返主”后,立纸龛满7日,即行“倒龛”,把厅堂中之纸龛焚烧。丧事完毕之后,丧家要以咸煎、粽子(后改为咸糕子及饮料)答谢亲友邻里。
市歌市标
《中国有个石狮》由青年作曲家,音乐制作人,现任西安市音乐家协会通俗分会主席,陕西卫视音乐总监,陕西音像出版社音乐总监穆真作曲,由石狮作词,于2005年为石狮市创作的市歌,演唱者王军。
石狮市标,是一只石狮子,看石狮市的名称就知道了,它是石狮代表石雕——东方醒狮。
风景名胜
石狮山海交融,滨海旅游优势独具,67公里的海岸线岛礁棋布、碧海银滩,省级旅游度假区“闽南黄金海岸”和省重点旅游项目“海洋世界”点缀其间,港湾优美,风光怡人,是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石狮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姑嫂塔、六胜塔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海上航标,也是闽南侨乡的重要标志。永宁镇镇海石、蚶江海防官署碑记和唐代与台湾鹿港对渡的林銮古渡,是台湾与大陆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标志,永宁城隍庙、虎岫寺、朝天寺、洛伽寺则是宗教圣地。
灵秀山
于福建省石狮市西南境内,海拔174.2米,与泉州城东的灵山,晋江安海的灵源山成鼎足之势,并称为泉州“三灵”。灵秀山前有高耸的宝盖山。
再借亭
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渔村西南的林銮古渡”边,据传此亭是明代蚶江一带军民纪念曾樱而建的。曾樱任分巡兴泉道时,政绩突出,抗倭奇功,后“皇恩‘再借’巡视海道”。
著名人物
经济:
李贤义:信义玻璃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圣根:信义玻璃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贤义之子、中国女子职业网球员晏紫之丈夫
许荣茂:世茂集团董事长
杨孙西:香江国际
名优特产
石狮地处海滨,为海鲜集散地,又为商贸城市,人流出入多,饮食也比较讲究,小点繁多。
城市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