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镇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处在东经108°5′---108°22′,北纬26°20′---26°34′之间。镇人民政府驻地“西江千户苗寨”西江村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39公里,海拔833米。全镇国土面积为187.8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区域划分
自然资源
历史沿革
经济发展
旅游资源
苗寨概况
千年古镇千户苗寨-——西江,由平寨、白岩、羊排、东引、乌嘎、水寨、南贵、也嫣八个自然村寨组成。分别坐落在白河河畔的平川和河两岸的高山峻岭之上。至今,已发展为1000多户人家,约5000余人。苗族占到全寨中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千年以来,由于这里苗族居住相对集中且人口密度较大,所以村寨的生产生活设施、社会公益设施较为齐全,经济发达社会进步。是西江苗人的集散地和商品流通场所,也是西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西江有着悠远的文明史和发展史,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苗文化的一方厚土。芦笙、银饰、 吊脚楼、刺绣、鲜鱼煮酸汤是苗文化在生活上的主要表现方式。这里是芦笙的故乡,每年十月苗年“芦笙节”这里的男女老少披着接人的盛装,齐聚芦笙场踏着芦曲翩翩起舞。苗族妇女的服饰鲜艳夺目,以银饰取胜。可谓:戴银盔、穿银甲,别银簪、戴银环,挂银培、镶银边,银光闪烁、银饰生辉。银饰工艺精湛驰誉全国。苗族的吊角楼分上下三层,第一层为家畜家禽居所。二层为人的居住之地所。正中间为祭祀场所和客厅,两边为人的居住房间。最顶一层为粮仓。每家杜在堂屋前面六一间别有情调的空间,在檐柱上装有花曲栏杆,俗称“美人靠”以供人们休息和远眺观景。正是:盛装银光闪闪,苗妹花枝招展。芦笙曲曲委婉,滚烫烈酒满碗。篝火堆前聚会,山歌唱出心愿。不爱金垠万贯,就爱眼前醉汉。绣球抛给好汉,花前月下再见.。对月盟下誓愿,陪你海枯石烂。
民俗风情
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 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吊脚楼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粮仓。居住层有长廊,围有木栏,设有长凳,苗家姑娘多在此 挑花刺绣,人称长廊木凳为"美人靠"。苗寨以青石板路串连,枫树成林,枫香扑鼻。西江位于贵州凯里市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这里的房屋大多是木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依山势向两边展开,暗红色的枫木板壁在夕阳照射下一片金黄。
西江千户苗寨是世界最大的苗寨,这里曾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聚集地。现西江已成为苗族聚集的核心区中国苗族文化的中心。根据西江“子联父名制”推演,如今在这里的人们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苗族史祖蚩尤的子孙。
这里世代和睦相处,躬耕林泉,历经风雨沧桑,在生活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在演绎历史过程中依然留存着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的远古遗风。折射出时光悠久、特色浓郁、底蕴深厚的文化光芒。作为世界最大的苗寨,苗都——西江,是苗族历史文化中民居建筑、宗教礼仪、信仰禁忌、饮食着装、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
建筑风格
“自古苗人住高山”,西江1200多户民居中绝大多数修建在70多度左右的陡坡上。能工巧匠们用智慧的双手在这苗岭,深处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宏大磅礴,让人惊叹的天上楼阁口每一幢木楼的房基,都用石块堆砌而成,坡度越陡,所砌的房基也就越高,为稳固起见,房基还分两级甚至三级。依山就势,西江的“吊脚楼”实际为“吊脚半边楼”,在苗语中意为"把平房抬起来的楼”。即每排的最外一棵柱子齐二楼楼板处栽下,成悬在半空状。这些房屋全以榫头衔接,可历百年风雨不倾斜,造就这些房屋均为无图作业,全凭一把尺子,一根墨线,一把锉子,一把斧头来完成,造型结构全在师傅的记忆西江房屋的屋面依山势而定朝向,一般为坐西朝东,坐南朝北,层顶全盖以小青瓦。户与户之间有小青石铺砌的小道连接,整济卫生、舒适清爽,吊脚木楼栉比相连,次第升高,整座苗寨天然地形成一对偌大的铆,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范,被建筑界赞为“民族建筑之瑰宝”。
手工技艺
银饰、刺绣是苗族妇女不可缺少的饰物。西江的苗族银饰工匠制作的,银饰品工艺精巧,造型独特,飞针走线,把生产生活,人的灵气,图腾崇拜融为一体,绣活一方山水的苗族刺绣,想象丰富,创作夸张,色彩鲜艳,绣制的珍禽走兽,奇花异草栩栩如生,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奇葩。
生活习俗
“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这是流传于雷山的民谣,也是雷山少数民族同胞生活习俗的体现。而西江这块苗族聚集地’又是节日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凸其中最庄严、最讲规矩、持续时间最长也最神秘的是13年一次的鼓藏节,即祭祀祖宗的大典。过节时,三亲六戚纷至沓来,客人们抬着糯米饭、鲜鱼、活鸭、满载殷切情感来一同祭祖庆丰收。为准备这十三年一遇的节日,家家猪满圈,粮满仓,户户杀猪过年。西江苗族儿女是最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三当地民歌“西江是个好地方,绿树荫荫绕寨旁,农闲时节更衣装,芦笙场上歌舞忙”,可见西江歌舞的形式和热衷程度。
民族服饰
多彩的苗族服饰,其种类称诅以女式服饰式样而定称。各居住区域有别,雷山县内的雷公山东西向区域多是长裙支系,南部为短裙文系,县内西北面为中裙支系。县内服饰式样区别大,各具风采。都在继先民迁徒定居后承古而为,延续于唐宋以来,各代加以改制定格,清代初时,均巳定型。现代,在承古的基础上加以显彩艺精完满而已。 县内尤以长裙苗族人口居多,服饰堪称精湛,精绣苗农均以辫绣、缠绣和平绣等绣艺于衣领、衣袖和衣角,穿戴配以银亚领、银片、锻项圈、锻手镯和大银角组成的(一身重达4—6斤,甚至10来斤)盛装,配以长到脚跟的百褶裙与彩带,显得大气与精美,称之为雷山式长裙盛装,享誉于世;便装基布多为青黛色或绿、蓝色,肩围与袖口配以一条二指宽的绣花彩带;配以围腰,腰系一条银练,挽上S发臀,插上银簪,带上耳坏。发簪上配以一朵或几朵制绣小花或塑料彩花,也称之为雷山式长裙苗女便装。
。
雷山中裙居住区,是与凯里市的舟溪与丹寨县的南皋接壤地,这些地带均是中裙区域。中裙以裙长到膝盖而称之。其衣均绣,宽袖口,绣衣精美兼有长裙服饰之美与短裙服饰之长,银角小巧,精美不凡。 在雷山县边远与榕江、三都、丹寨三县交界的达地水族乡乌达等村,居住着穿戴均为青黛主体色的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比例率小,她们的盛装或便装均以青黛色布为主,有兼以萆绿或深绿色绸缎制衣,衣短裤长,衣的绣品不多,简洁别致。头式习以挽髻,常见插条式与条角银梳,也别具风格。 百鸟衣服饰在雷山县达地水族乡也蒙村也蒙组,仅有30多户苗族人家,这个组的周围均是水族村寨。她们的女式衣襟,制绣风格独具,古韵浓郁,全衣制绣,方圈或圆圈中再加彩绣其中。银角呈“山”字型,都配束白花。她们身穿盛装,在牛腿琴舞场或芦笙中以劳作动作而翩翩起舞,更是一番风韵。尤其男式百鸟衣,长衣全绣制。男女绣制图案有别,男式图案粗中有细,女式细腻,男式衣下角束至十来束百鸟毛,鸟羽呈白色,以纪念祖辈而为之。一身白鸟衣,一身斗胆与船梧,且又以展示族人的团结、勤劳善良于一身而示世。
婚姻习俗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雷山苗族的婚姻形式由占俗向新风转变。
传统婚姻
这种婚姻是由父母作主的婚姻。当男女青年长大成人后,父母作主给儿子相亲,他们认为与某家女儿联姻恰当,男方家要请媒人上女方家说亲,有的很了解男方家情况,认为门当户对,便欣然同意。有的对男方家不甚了解,住住作出两种姿态,既不断然拒绝,也不作出同意的决定,留一定时间考察的余地,这种情形其实被认为是有意向性的默许,男方家又择吉日第二次请媒前去说亲,女方家父母了解情况清楚后,认为门当户对,可以联姻,便欣然同意,然后经双方父母见面协商财礼钱,决定嫁娶日期等事项。这种婚姻,婚后多数得到幸福美满。
鸡眼婚姻
这是居住在桥港、掌批、掌雷、桃江等地苗族的婚俗。青年男女长大成人后,虽经媒说亲定,但不算数,还须经吃“鸡眼酒”才能不最后决定。经择吉日,男方家带一只公鸡,备一些米酒、糯米饭等礼物,邀叔伯或兄弟等人到女方家,于当晚便杀这只鸡来煮,待熟后把鸡摆在桌上,由一位长者来看鸡眼,若这只鸡的双眼睁得鼓鼓的,就认为吉利,这位长者便当即祝福道:“鸡眼好两只,富贵在两边,子孙亦发达,福气满两家,祝贺你们两亲家大吉大利”等语言,然后大家饮酒互相祝贺,这门亲事便成了。
偷亲
这是苗族男女青年结婚形式之一。他们自由恋爱,苗酒叫“游方”,对唱山歌,多次接触,情投意合,双方交换信物,订下终身,然后商定嫁娶日期,到期男方备些糯米饭、酒肉、鱼等食品,并备一定数额的现金,发给女方送亲的姑娘们作为“草鞋钱”,邀请察上青年五六人去接。姑娘也早作准备,事先转移衣物、银饰等物到约定地点,待父母睡觉之后即起程。到男方家后可以举行婚礼,杀猪办酒宴请寨上亲朋。之后,请两名能言善语的兄弟或叔伯,带一些酒肉,一只鸡去向女方家父母报信,若女方家父母认为这门婚姻匹配,便欣然接待报信的客人。有的认为这门亲亭虽然不很般配,但生米已煮成熟饭,结婚已成事实,做错事是青年人的事,不关来报信者,也照样接待报信的客人,但口后财礼钱可能要得很高。有的得到报信后,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把报信者拒之门外。有的青年男女“游方”认识后,决定结为伴侣,他们把自己的终身诉诸父母,也取得双方父母的同意,经协商好财礼钱,订下嫁娶日期,经双方父母协商采用“偷亲”方式进行,他们认为这样做既吉利,又省钱。这种方式也叫做“公开的偷亲”。
新风古俗
这是新时代常见的婚礼现象。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游方对歌,建立感情,情投意合,愿结为伴侣,双方都告之父母同意,然而男方家请叔伯,或兄弟,或“命好”的两个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之后按传统习俗,来一个“三回九转”方式,把订亲、讲财礼钱、嫁娶日期等事项办妥。接亲时,男方备下酒肉、糯米饭等礼物,邀请兄弟、叔伯等若千人,带上礼物到女方家,由男方家亲自操办第一席酒饭,宴请女方家父母及亲友,然后再由女方家办酒宴请男方家来接亲的客人。新娘接到家时第一步先给新娘接伞,第二步新娘进门时,先用左脚跨门槛进屋;新娘进屋时,新郎必须避开,以防日后夫妻不和睦。新娘到家卸装后,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由嫂或姑带路到水井挑第一挑水,第二件亭待鱼煮熟后,与新郎一起在祭台前拈捏点酒肉和饭于地祭诅,仪式毕,大家便用餐。新娘于当日就跟送亲的姐妹们回娘家,过—段时间,男方才亲自去接新媳妇回家,并举行一定仪式,让新媳妇“端甑饭”,这样,媳妇便成了男方家的正式家庭成员。
风土人情
雷山西江是中国仅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千户苗寨西江,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村寨依山傍水南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呈金字塔形。吊脚楼,即房屋撑柱悬空不落地,因地制宜而建。一般为三层,下层为饲养家畜禽的圈舍,中层为人居住,上层为客房及堆放杂物之用。中间的堂屋宽敞明亮,栏杆以杉木装修,屋基多以大表石垒而成,西江吊脚楼高处凌空高耸,云雾缠绕;低处平坦舒展,绿涛碧波。秋冬时节,金黄的包谷,火红的辣椒,洁白的棉球等成串悬挂于楼栏楼柱,既不怕潮霉,又能防邋,天然粮仓,色香盈楼,把锦绣苗乡装点得更加绚丽!
西江有远迎闻名的银匠村,银饰制作巧夺天工。这里姑娘的挑花刺绣,制作精美。每逢苗年或喜庆节日,她们身得盛装,穿得银饰,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雷山1995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县,西江、郎德上寨、排长芦笙村、掌坳铜鼓村等民俗村寨以浓郁的苗族风情吸引中外游客,10多年来接待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游客60多万。
特色美食
西江苗寨人民向来好客。节日或平时,客人来到苗家,全家老少都热情接待。主人双手捧来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酒,敬给客人喝,以示对客人的欢迎。若遇节日请酒迎客,礼节更加隆重。日常饮食,以酸、辣、甜等食品为主。按季节备有酸菜、糟辣子、腌鱼、腌肉、腌笋子、腌蕨菜。鲜鱼煮酸汤,味美可口。每逢苗年,家家都做甜酒,煮冻鱼款待客人;还喜欢上山采摘野菜,龙爪菜(蕨菜)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野菜。
旅游指南
进出交通
西江镇
路线1:凯雷高速公路(凯里-西江)-从泸昆高速(原三凯高速段)挂丁二桥前500米匝道驶入凯雷高速,或在凯里城内从高速东站或西站驶入沪昆高速往怀化方向,进入挂丁二桥前500米匝道驶入凯雷高速。时程约15分钟即可到达西江镇景区。
路线2:(凯里-西江)从凯里客运站7:00-18:00有直达西江镇的中巴车,车程约50分钟,车费为13.5元,车站工作人员会另加一元保险,共14.5元。
路线3:(凯里-雷山-西江)从凯里客运站7:00-19:00有到雷山县的车,车程50分钟。从雷山乘中巴车至西江,车程1个小时。(总共车程约1小时50分钟)
停留住宿
在西江住宿比较方便,镇上的普通苗家,几乎家家都提供吃住服务,还有众多旅社宾馆供您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