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水”指中华版图,华夏大地上的区域之水。是中华大地、华夏民族的文明之水,水利之水,文化之水。
释义
“华”即中华,古代华夏族生息、建邑、建都于母亲河黄河南北,因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后也借指中国。“中华”一词,是公元300年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人),寓意为华夏族群(汉族的前身)。
“华”也即华夏。华夏是古代汉族的自称(即华夏族)。原指中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中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中国的古称。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
“华”本义指光圈外围的泛光,相对于“主光”而言。总是附着在“主光圈”的边缘,亮度稍暗,有朦胧感,又有装饰感,而有美意。也寓意繁华、荣华富贵。“华”在汉字使用中,地位极高,被称之为“族之根、国之姓”。
“华水”指中华版图,华夏大地上的区域之水。包括烟波浩渺的海洋,奔腾不息的江河,碧波荡漾的湖泊,涓涓流淌的小溪,腾空而下的瀑布等等。“华水”二字,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有地域(中华大地水)之概念,又有水利(华夏水利)之概念,又有文化(中国水文化)意义上之概念。是中华大地、华夏民族的文明之水,水利之水,文化之水。
内涵
1.水生万物,水孕文明,华水是中华大地生命发祥的文明之水。
水于万物不可或缺,水是生命之母。最早的生命于30亿年前诞生在原始海洋中,进而发展演化为如今有数千万个生物体的大千世界。人类祖先就是从海洋移居陆地,又在淡水的滋养下进化成具有高智能的生物。
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水在创造生命的同时,也孕育了中华文明。水与人类的文明进步紧密关联。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都离不开水的滋润。水孕育滋养了厚重深邃、灿若星河的人类文明。纵观世界历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无不与河流息息相关,其中,非洲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的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华夏民族则视黄河为母亲河,因为它与长江等大江大河一道孕育和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
中华民族与水的联系更是十分紧密,华夏文明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和水之间的关系史。我们常以“龙的传人”自称,龙与水就密不可分;我们又以“炎黄子孙”自喻,炎帝和黄帝是远古传说中的两位帝王,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与象征,而相传炎帝居姜水,黄帝居姬水,均出自水域之乡。在人类的童年,我们的祖先便依傍江河而居,从江河及其两岸得到衣食之源。孕育了迄今为止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绵延至今的华夏文明。
2.水润万物,水利民生,“华水”是滋润华夏惠泽民生的水利之水。
“水利”一词是中国所特有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已使用了“水利”词。所谓水利,“水之为利害也”,即兴水之利,除水之害。现在我们所指的水利,是指以水利系统为主体一切从事“以水利人”的各部门,包括农业、林业、航运、电力等与水关系密切的行业。
水是生命之源。
管仲在《管子·水地》篇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是生命的本原。是滋润万物生命的源泉。一切生命都不能离开水,因为水是生命原生质的组分,水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水是决定生物生长和繁衍的关键要素,水蕴含着所有生命的密码。在浩淼的星际中,蔚蓝色的地球之所以有生命得益于水和空气,水周流地球的同时给万物注入了生命。人的生命也源与此。水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资源,最基本的条件,最关键的因素。
水是生产之要。
孟子就曾明确指出:“民非水火不生活”,管子也说过:“食之所生,水与土也。”都认识到水是人类赖以生产、生存、生活的基础与条件。华夏先民在很早的时候便逐水而居。相传周族远祖公刘在率领部族选择聚居地时,“观其流泉”、“度其隰原”(《诗经·大雅·公刘》),把寻找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方作为定居的必要条件。水更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生活的甘露、城市的生命,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而不可替代的重要物质条件,是生产力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人类居住地-城市形成、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是生态之基。
水之于生态,犹如血之于人体。水在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水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不可或缺的元素,水是良好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水可以为人类带来灵气,带来活力,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了水,就没有了“凭高疑是变沧桑,澎湃共惊百谷王"的气象,没有了"发此清流去不浑,滔滔分入海天门"的清逸,就没有了"涛头汹汹雪山倾,江流却作镜面平"的意境。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华水与水利和民生息息相关,华水是确保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生态与环境之水,华水是保障生产生活、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之水,华水是服务于民生,造福于民生,保障于民生,润泽于民生的水利之水。
3.水利万物,以水为师,“华水”是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文化之水。
水,为万物之灵。春水温润,夏水绚烂,秋水清灵,冬水醇厚。水有泽被万物之德,有汇纳百川之量,有因势利导之智,有百折不挠之勇,有随物赋形之美,有滴水穿石之力。水始终是历代文人骚客笔下永恒的文学题材。或以水喻德、以水喻理、以水喻时、以水喻人;或以水论事、以水寄情、以水生趣、以水明志;或以水为师、以水尚德,以水扬善,以水驱恶,揭示水的美学内涵的诗词歌赋可为浩如烟海。解读水的恬淡、秀美、隽永和水的灵气、神韵等万种浪漫风情,在《诗经》、《楚辞》中开卷可见,自魏晋至隋唐臻于鼎盛,延至当今未见其衰,堪称华夏文化的瑰宝,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水的文化内涵。
自己活动而且还能推动别人的,是水;能够经常探求自己前进方向的,是水;无论多艰难也要向大海流去的,是水;用身体铺平脚下才继续前进的,是水;能够洗净并且容纳他人污浊的,是水;变成雨雪冰霜仍能保持本性的,是水。水这种自然物质的许多特性,能给人们勇敢、坚定、包容、灵敏、趋下、公平、意志、礼义等启迪作用,对人们美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塑造人格作用。上善若水,水“几于道”和“智者乐水”,水堪为万物之师。我们应当学习“水”自助、求索、恒一、务实、宽容、慎独的精神,涵养柔软的心性,修炼谦逊圆融的美德,习得滴水穿石的毅力,练就海纳百川的胸怀,陶冶奔腾不息的情操,汲取润物无声的智慧。
华水不仅是中华水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水文化和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认识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和欣赏水的过程中,形成的大禹治水的民族精神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已经作为一种水文化成为激励水利人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精神财富。提炼出的“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人文精神,更是人们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精华,华水则是“天人合一,人水和谐”水文化的精髓、核心和灵魂,是文化之水。
由来
“华水”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简称。历史上,曾有“华水”和“华北水”之称。“华水”指“华东水利学院”,“华北水”指“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85年原华东水利学院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后人们习惯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简称为“水院”和“华水”。2005年中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委员会建议“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对外统称为“华水”。2013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展望
“世间万物,大能为天下利害之首者,唯水而已。”华夏民族靠水而居,得水而安,治水而兴;完善治水方略,筑牢安全屏障,大兴民生水利,中国水利事业依水而生,伴水而在,随水而长;高举爱国爱水、爱教爱校之旗帜,固本强基,内涵提升,协调发展,华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因水而生,缘水而成,依水而兴,"华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生命轨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在积极投身水利事业和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励志笃行,蓄势期远,必将伴随孕育华夏文明之水、水利之水、文化之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高歌猛进,勇往直前。
链接
在百科词条里现有华水家园吧,华水苇渡等;在新浪微博中,“华水xx”主页君数百名;“华水同舟,微博共济”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务微博的头像标识。“华水”二字均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简称。
华水家园吧,为百度贴吧。经大学贴吧改版后创建,是高校贴吧联盟成员,为华北水利水电学大学代贴吧。2010年5月至2012年四月期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最大的民间论坛,最大的民间社区,民间BBS。
特色
理念特色:育人为本,学以致用;固本强基,特色发展
人格特色:忠诚、坚毅、务实、奉献
精神特色:情系水利,自强不息
学科特色:以工科为主干,水利电力为重点
管理特色:从严治校,从严执教
校友特色:基础扎实、作风务实、为人朴实、干事踏实
建筑特色:蓝白相间、乐山乐水
校经
校经:出名师、育英才、争一流、创佳绩
念校经、用校经,就是要瞄准一流、提高标杆、提升标准。就是要在提升“育人高地”上“争一流,创佳绩”,在构筑“集聚高地”上“争一流、创佳绩”,在构建“创新高地”上“争一流、创佳绩”,在构建“服务高地”上“争一流、创佳绩”。
校徽
校徽中“耒(lěi)的图形”:相传是大禹治水用的工具,象征着我校“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
校徽中“黄河图案”:寓意我校“立足黄河,服务水利;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
校歌
校训
校训:情系水利,自强不息
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办学理念的集中概括,也是对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等的训示和激励。
情系水利,一是情系水利事业。我校因水利事业而生,伴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水利事业的兴衰与学校的兴衰休戚相关。水电是水利的分支,水利水电应该是我校长期坚持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二是情系水利科技。我校教师在历史上曾经取得过一系列重要的水利科技成果,今后全体华水学人一如既往地对水利科技倾注满腔的热情和心血。三是情系水利工程。老院长汪胡桢先生曾提出水电院校师生应积极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学以致用等办学思想,我校师生在历史上曾积极参与国家水利工程建设,为京郊水利、河北水利等做出过积极贡献。迁郑以后,我校师生积极参加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的研究、设计、监理、施工等。今后仍然需要高度重视工程实践,积极参加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四是情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其实质是“爱国爱校爱水爱教”的情结,是华水人的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的集中体现。
自强不息,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依靠自己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永不停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中国大学的本质特征。我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秉承中华民族这一优良传统,彰显了中国大学精神的光辉,以自己的行动丰富和充实了“自强不息”的深刻内涵。一是指在顺境中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在逆境中励精图治、矢志不移。二是指在创业中精诚团结、艰苦奋斗,守业中居安思危、积极向上。三是指在竞争中敢为人先、力争双赢,在合作中善于学习、优势互补。四是指在成绩面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问题面前高度重视、迎难而上。
以“情系水利、自强不息”作为我校校训,既是对我校办学历史、办学特色的总结,又是对后人克服困难、在激烈的高教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激励。
校风
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校风是一所学校办学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学风、教风、政风等精神风貌的有机统一,是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稳定的行为规范,体现了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是非标准和审美情趣。校风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精神和人才培养要求。
勤奋:勤奋是学习、工作的态度。指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勤勤恳恳,刻苦努力。勤奋是事业成功之本,是爱岗敬业的体现,是捕捉机遇的基础,是通向理想的金桥,是攀登高峰的云梯。天道酬勤,勤奋学习,则学业必成,勤奋工作,则功业必就。只有勤奋才能使我校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严谨,指科学规范,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的科学态度,也指严于律己,从严治学,从严执教等职业道德。我校是以理工类为主的高校,严谨是我校的传统和生命线。严谨的校风,体现在学习、教学、研究、管理、服务、日常言行等各个方面。
求实,指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坚持求真务实、踏实扎实的作风。同时,也指一个人必须具备诚实、朴实的良好品质。脚踏实地、追求真理、求真务实,是我校的优良传统和一贯作风.
创新,指敢为人先的气魄,勇于超越的理念,崇尚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校风要求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要求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要求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态势进行科技创新。
我校的校风语言平实、辞约义丰,既反映了华水师生为人做事、从教求学的态度、作风,也是华水人持之以恒的品行追求。作为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时刻激励我们要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以昂扬饱满的精神风貌,与时俱进。
学风
学风:博学善思,知行统一
学风是一所学校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学风反映着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研究的精神、意志和原则,实际上也代表着学校的学术原则。
博学:“博学”,最早见于《论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说,君子要掌握广博知识,并用礼规范自己的言行,方能不悖做人之道。博学,就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读书治学,必须广泛猎取,打好牢固基础,方可循序渐进,拾级而上,最后达到光辉的顶点。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宽容才能兼容并包,具有开放胸襟和世界眼光。我校是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要求师生在治学上要广博、深远,一专多能,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融,使自己成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善思,就是善于思考。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强调学习要经过思考,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信息量超乎想象,世间万事皆学问,因而,学习中只强调思考已经不够,还要善于思考,就是所谓的“善思”。善思就是要掌握学习方法、灵活运用,要求围绕学习中的知识多想多思、巧想妙思,思考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知行统一:语出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初。”实践出真知,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知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优良学风的基本特征。我校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工程技术实践和各种社会实践是我校的一贯传统,也必须坚定不移地长期坚持下去。
博学善思,知行统一,是我校长期以来师生学风的集中概括,也是对当前和以后学风的主要要求。将“博学善思,知行统一”作为我校学风的文字表述,将有利于激励我校广大师生以宽广的学习视野、完善的知识结构、善于思考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并积极投身实践,为水电建设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风
教风:身正、学高、严谨、善教
教风即教师风范,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体现着教师崇高的准则和风范。教师风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的集中反映,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身正:“身正为范”,是历代对师德的基本要求。我校虽经历数次搬迁,但我们优秀的教师都能够排除万难,聚而不散,这足以彰显我校教师热爱水利、热爱学校、热爱教育的信念。我校毕业生之所以能“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能被社会所认可,与教师自身的作风有很大的关系。
学高:意为学问高、学识渊博。要想倒出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欲使人昭昭,自己不能昏昏。只有学识渊博,才有作教师的条件,才不会误人子弟。学高为师,这是历代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更是对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
严谨,是一种持重、认真的态度。教师是传播科学知识和文化的使者,对教学应一丝不苟,并准确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基本规范,严于律己,业务上不断充实提高,高标准施教;要严谨治学,不弄虚作假,不剽窃他人成果,要遵循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不懈探求科学真谛。要谦虚谨慎,不能不懂装懂;要严以律己,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善教:精通教学艺术的教师,往往让学生事半功倍,并能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为师者都强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希望做学生的能“师其意但不泥其迹”。教师授课逻辑严密、条理清楚、循循善诱、妙趣横生,学生才会“乐学”,才会对所学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
身正、学高、严谨、善教,是我校历代教师优良教风的集中概括,也是对当代及今后广大教师师德和业务素质的主要要求。将“身正、学高、严谨、善教”作为我校教风的文字表述,将有利于激励我校广大教师自觉把高尚的师德修养、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过硬的教学技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培育一大批身正、学高、严谨、善教型大师营造浓厚的校园舆论和环境。
政风
政风:尊师爱生、民主开放、务实高效、公正廉洁
政风指党政管理和服务工作人员的作风。政风主要体现在领导作风、会风、群众路线、生活作风、工作效能、行为规范、服务态度等方面。
尊师爱生,就是要求高校的管理工作首先应该为师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体现人文关怀。各级党政干部和管理、服务人员在师生面前应该首先是服务员,然后才是管理员。
民主开放,是对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高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要按照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广泛征求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管理和服务制度,实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同时,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积极与政府和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获取信息,学习经验,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赢得支持。
务实高效,就是实事求是,认认真真,说到做到,不浮躁,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全心全意为教职员工多办实事;就是在有限的时间、精力、财力条件下,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掌握本职岗位工作的内在规律,互相支持配合,雷厉风行,今日事今日毕。
公正廉洁,就是坚持原则,按政策办事,一视同仁,不徇私情。
“尊师爱生、民主开放、务实高效、公正廉洁”是对我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管理人员及后勤服务人员工作作风的全面概括,也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要求和标准。它将对我校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发扬光大发挥积极的作用。
建筑物名字来源
教工公寓命名为乐贤园。寓意:教工是贤才,在此快乐地生活;教工快乐地教书育人、培育贤才。
学生东生活区命名为乐水园,西生活区命名为乐山园。寓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相连,学生在山水之间健康快乐地生活。山水相互映衬,富有水文化特色。
东生活区餐厅命名为乐飨园。寓意:飨,即用饭菜款待人,也泛指对人提供某种东西,如文章以飨读者。乐飨,即在此快乐地就餐。
公共教学楼区命名为明博园。寓意:基础课学习,注重博学,明博,即师生明了博学之理、心存博学之志、力为博学之行。
公共实验楼群命名为明习园。寓意:习,意为练习、实习。实验楼主要从事实践、实习、实训活动,明习即师生重视实习实训活动,明了实习之道。
文科楼群命名为明慧园。寓意:师生深明智慧真谛。
工科教学楼群(待建)命名为明智园。寓意:师生深明智慧真谛,又与明慧园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