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发展
注:
氧化数又可以叫做氧化态,本词条使用前者。
氧化数即高中所说的化合价,这两者仅是叫法不同,部分表示方法有差别,其他并无区别,本词条中视为可以混用。
反应历程
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还原剂,生成氧化产物;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生成还原产物。氧化产物具有氧化性,但弱于氧化剂;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但弱于还原剂。用通式表示即为:
氧化-还原平衡
算得。
判别
类型
根据作为氧化剂的元素和作为还原剂的元素的来源,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分子间氧化还原反应、分子内氧化还原反应。
分子间
在这类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数的升高与降低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物质中。
分子内
规律
强弱律: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价态律: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具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转化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发生归中反应时,元素的氧化数只接近而不交叉,最多达到同种价态 。
优先律:对于同一氧化剂,当存在多种还原剂时,通常先和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反应。
守恒律: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数目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数目。
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
标出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氧化数。
画出如右图所示的线,其中一条由氧化剂中氧化数降低的元素指向还原产物中的相应元素,另一条线由还原剂中氧化数升高的元素指向氧化产物中的相应元素。
标出“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格式为“得/失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子数×单位原子得失的电子数"。
单线桥法
标出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氧化数。
用一条如右图所示的线连接方程式左边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箭头由失电子的还原剂指向得电子的氧化剂
标出电子转移的数量,格式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子数×单位原子转移的电子数"。
氧化-还原半反应式
。
反应式的左边总是氧化型物质(元素的氧化数高的物质),右边总是还原型物质(元素的氧化数低的物质)。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数在反应式左边写出,用+/e-表示;
半反应式必须配平;
在溶液中,物质须写成在此溶剂中的主要存在形态,例如水中,强酸需要写成酸根的形式;
反应式中有且仅有一种元素的氧化数可以发生改变。
举例
燃烧
酒精测试
工业炼铁
复分解反应
例如有反应:
各元素氧化数保持不变。
然而,又存在下列反应:
这是典型的复分解反应,但在反应前后,硅的氧化数上升,氢的氧化数下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复分解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间并无必然联系。
配平方法
得失电子守恒法
1.配平原理
标出发生变化的元素的氧化数,并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向。
在配平时,需要确定先写方程式那边物质的计量数。有时先写出方程式左边反应物的计量数,有时先写出方程式右边生成物的计量数。一般遵循这样的原则: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先配平反应物的计量数;
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 先配平生成物的计量数;
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既可先配平生成物的计量数,也可先配平反应物的计量数。
列出氧化数升降的变化情况。当升高或降低的元素不止一种时,需要根据不同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将氧化数变化的数值进行叠加。
根据电子守恒配平氧化数变化的物质的计量数。
根据质量守恒配平剩余物质的计量数。最终并根据质量守恒检查配平无误。
氧化数升降法
基本原则
基本步骤
标变价: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标出变价元素的氧化数。
列升降:列出反应前后元素氧化数的升降变化值。
求总数:使氧化数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相等。
配系数: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查守恒:检查方程式两边是否“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和“元素守恒”。
在配平时,是先考虑反应物,还是先考虑生成物,一般有如下规律:
若氧化剂/ 还原剂中某元素的氧化数全部改变,配平宜从氧化剂、还原剂开始,即先考虑反应物。(正向配平);若氧化剂/ 还原剂中某元素氧化数只有部分改变,配平宜从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开始,即先考虑生成物。(逆向配平)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宜从生成物开始配平。(逆向配平)
同一反应物中有多种元素变价,可将该物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即求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变价元素的氧化数升、降值的代数和。
【例】试配平C + HNO3 → NO2 + CO2 + H2O:
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C + HNO3 → NO2+ CO2+ H2O;
列出元素的氧化数的变化:
元素
反应物
生成物
变化量
C
0
+4
+4
N
+5
+4
-1
3.使氧化数的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相等:C + 4HNO3 → 4NO2 + CO2 + H2O;
。
在一些特殊的方程式中,可以用以下三种处理方式,以配平常规方法难以配平甚至无法配平的方程式:
零价法
先令无法用常规方法确定氧化数的物质中各元素均为零价,然后计算出各元素氧化数的升降值,并使元素氧化数升降值相等,最后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平均标价法
当同一反应物中的同种元素的原子出现两次且价态不同时,可将它们同等对待,即假定它们的氧化数相同,根据化合物中氧化数代数和为零的原则予以平均标价,若方程式出现双原子分子时,有关原子个数要扩大两倍。
整体标价法
当某一元素的原子或原子团(多见于有机反应配平)在某化合物中有数个时,可将它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氧化数代数和为零的原则予以整体标价。
离子/电子法
【例】在酸性介质中,KMnO4与K2SO3反应生成MnSO4和K2SO4,完成并配平方程式。
配平的具体步骤如下:
根据反应写出未配平的离子方程式
MnO4-+ SO32-→ Mn2++ SO42-①
写出两个半反应式,一个表示还原剂被氧化的反应,另一个表示氧化剂被还原的反应:
氧化反应 SO32-→ SO42-
式中产物的氧原子数较反应物中的多,反应又在酸性介质中进行,所以可在上式反应物中加H2O,生成物中加H,然后进行各元素原子数及电荷数的配平,可得:
SO32-+ H2O → SO42-+ 2H++ 2e-②
还原反应 MnO4-→ Mn2+
式中产物中的氧原子数减少,应加足够多的氢离子(氧原子减少数的2倍),使它结合为水,配平后得:
MnO4-+ 8H++ 5e-→ Mn2++ 4H2O ③
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数相等的原则,在两个半反应式中各乘以适当的系数,即以②×5,③×2,然后相加得到一个配平的离子方程式。
写出完全的反应方程式:
待定系数法
1.配平原理
2.方法和步骤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先把元素氧化数变化较多的物质的计量数用未知数表示出来,再利用质量守恒把其他物质的计量数也配平出来,最终每一个物质的计量数都配平出来后,根据某些元素的守恒,列方程解答。
应用与意义
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判定
物质的氧化性是指物质得电子的能力,还原性是指物质失电子的能力。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与得失电子的数量无关)。
(1)从元素所处的价态考虑,可初步分析物质所具备的性质(无法分析其强弱)。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H2SO4、KMnO4中的S、Mn元素;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Cl-、S2-等;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S、SO2等。
(2)根据氧化还原的方向判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3)根据反应条件判断:
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种还原剂反应时,如氧化产物中元素的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高、低进行判断,如是否需要加热,是否需要酸性条件,浓度大小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物质的氧化还原性通常与外界环境,其他物质的存在,自身浓度等紧密相关,通过以上比较仅能粗略看出氧化还原性大小。如欲准确定量地比较氧化还原性的大小,需要使用电极电势。
现实意义
在工业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金属,很多都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从矿石中提炼而得到的。如生产活泼的有色金属要用电解或置换的方法;生产黑色金属和一些有色金属都是用在高温条件下还原的方法;生产贵金属常用湿法还原,等等。许多重要化工产品的合成,如氨的合成、盐酸的合成、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食盐水电解制烧碱等等,也都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参与。石油化工里的催化去氢、催化加氢、链烃氧化制羧酸、环氧树脂的合成等等也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农业生产中,施入土壤的肥料的变化,如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等,虽然需要有细菌起作用,但就其实质来说,也是氧化还原反应。土壤里铁或锰的氧化数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作物的营养,晒田和灌田主要就是为了控制土壤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
由此可见,在许多领域里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与规律,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是有意义的。
与电化学的关系